摘要:我们与多位电影国际销售、资深文学策划等业内人士深入交流,试图穿透这场闹剧,揭开电影节这块光鲜亮丽的遮羞布——当“为履历镀金”成为文艺片最大的卖点,当“运作拿奖”成为艺人团队的KPI,电影节的公信力与文艺片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今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登上了中国内娱的热搜榜首。
原本不温不火的艺术盛事,却被几条模糊的微博、未经证实的微信截图,以及郝蕾和辛芷蕾的隔空“开战”,彻底引爆成一场充满阴谋论和情绪宣泄的舆论混战。
白百何的一条指向不明的微博,引发了关于王传君“被运作”拿下最佳男演员奖的猜测;紧接着,疑似郝蕾朋友圈的截图流出,将战火烧向了辛芷蕾的威尼斯影后头衔。
短短几天内,本该讨论艺术的电影节,彻底沦为娱乐圈的“八卦热搜”和“撕奖”罗生门。
我们与多位电影国际销售、资深文学策划等业内人士深入交流,试图穿透这场闹剧,揭开电影节这块光鲜亮丽的遮羞布——当“为履历镀金”成为文艺片最大的卖点,当“运作拿奖”成为艺人团队的KPI,电影节的公信力与文艺片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一切始于对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争议,它完美展示了信息时代,情绪如何凌驾于事实之上。
《春树》入围东京主竞赛单元后,一张 “沪圈要求文宴把男主给王传君,否则日后不给投资” 的微信聊天框截图在网上疯传。
舆论狂欢: 尽管指控无法核实,但这种 “看起来很内部” 的说法立刻被网友买账。无数人涌入豆瓣,给尚未大规模上映的《春树》留下情绪化的一星。反讽解读: 最终王传君确实获奖,他上台时感谢了同剧组的女演员,却被网友解读成 “得了便宜还卖乖”;他领奖时没有笑,又成了被过度解读的 “阅读理解大题”。这起事件的荒谬之处在于:即便最终的女演员奖归属证明了此前的传言并不准确,但王传君的获奖依然带着“被操控”的原罪。
紧接着,战火蔓延到威尼斯。一张疑似郝蕾朋友圈的截图流出,她将矛头直指威尼斯电影节的某位女演员。
矛头所指: 尽管郝蕾并未指名道姓,但结合其 “扯头发” 等关键词,被广泛认为是针对曾凭借《日挂中天》拿下威尼斯影后的辛芷蕾。快速发酵: 辛芷蕾很快通过微博回应,再次将焦点从艺术转移到了娱乐圈的个人恩怨和内部撕扯。“撕奖” 与 “运作” 成为关键词被反复提及,让电影节的公信力与含金量,在八卦的硝烟中被迅速稀释。
电影圈人士指出,大众对 “撕奖” 和 “运作” 存在巨大的认知误区。
“撕奖”的本质是中性词汇,更书面的说法是“争取”或“据理力争”。 这是评审团在评奖过程中的常态专业较量。
七小时的博弈: 张艺谋担任主席的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们为金狮奖的归属整整讨论了7个小时,最终李安的《色·戒》获奖。文化翻译: 评委们需要向其他国际评委解释电影中的 “文化社会背景”。正如赵涛为辛芷蕾争取影后时,需要向外国评委解释中国电影的文化背景,这是一种 “文化翻译” 的工作。妥协的艺术: 特设奖、双黄蛋(如1993年柏林金熊奖由谢飞的《香魂女》和李安的《喜宴》共同获得)都是奖项博弈的结果。当讨论陷入僵局,“在争吵中妥协,在妥协中达成共识”,就是评奖的真实样貌。业内人士强调,“大型电影节的评奖,一定是公正、公平的,不存在给钱就能得奖的关系。”
奥斯卡模式: “运作” 更耳熟的说法是 “公关”,正如奥斯卡模式,《寄生虫》当时也砸了很多公关费,但这种公关是 “宣传和营销”,让电影曝光率更大,而非 “黑箱交易”。缺乏渠道: 从事国际销售的米洛坦言,大型电影节对评委要求严格,“不能跟第三方接触”,销售公司也 “没有能力去弄”,中间是没有渠道介入评委决策的。然而,米洛也透露了行业中错综复杂的 “人际网络”:
选片环节的玄机: 新片入围电影节,质量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选片人不会从头到尾看完所有的电影,投递时间、投递给哪个选片人,以及维护与选片人的关系,都显得格外重要。二者的并存,正是电影节作为“行业交汇点”最真实的样貌:评奖机制相对独立,但选片和公关无法脱离复杂的人际网络。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电影节的奖项对票房的反哺能力已大幅减弱,艺术电影的生存环境愈发严峻。
昔日荣光: 2014年,《白日焰火》拿到柏林金熊奖,票房还能达到1.04亿;2015年,《刺客聂隐娘》拿到戛纳最佳导演奖,票房6108万。今日残酷: 拿下威尼斯影后奖的《日挂中天》,豆瓣7.3分,预测总票房仅为2392万。张律导演在釜山获奖的《罗目的黄昏》,甚至透露 “宣发还没人接”。“欧洲三大拿奖对发行有促进作用,但像东京电影节,对发行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业内人士坦言,不是奖项没用了,而是大家 “更看重含金量了”,普通奖项的价值已经大幅缩水。
在难以反哺票房的情况下,电影节的奖项反哺的更多是 “获奖者本人”。
履历的硬通货: 在国际电影节获奖会丰富创作者履历,方便继续入围,如拿到戛纳特别奖的毕赣。片酬的筹码: 奖项能提升咖位和片酬。文学策划小影透露,编剧如果拿到白玉兰提名,都是20万一集起步。一位曾提名华语重要制作奖项的录音师,片酬直接百万起步。当艺术片的商业价值跌至冰点,“为履历镀金”几乎成了文艺片最大的存在价值。
更残酷的问题是,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为履历镀金”的文艺片,越来越难开机了。
生存困境: “很多文艺片导演,拍了两部长片,第三部还要去创投,找投资很难。” 文艺片开机的需求,正在转向 “演员那儿”。转型筹码: “演员想演个艺术片,要转型,TA们就会去联系那些导演。” 演员的个人野心,成了文艺片唯一的 “救命稻草”。搜索结果补充: 许多流量和商业片演员在演艺生涯中期都会寻求出演艺术片,以提升公众对其演技的认可度,并为下一阶段的商业合作增加议价权。这种现象被称为**“镀金式表演”。
这种模式催生了一套愈发功利的新规则**:
夸大承诺: 导演、片方为了匹配艺人团队的需求,会把话说得特别大,直接承诺 “我这个东西可以让你进国际电影节,或者让你拿奖。” 有的影片甚至将 “戛纳首映” 写到项目书中。得失心过重: “有些艺人团队,(选文艺片)就是为了奖项,得失心非常重,最后愈演愈烈,变得非常功利。” 甚至有业内人士不留情面地指出,这可能比演拿片酬的商业片 “还要功利”。电影节,从艺术理想的承载者,变成了清晰照出国产电影在商业、艺术与个人野心之间复杂博弈的“一面镜子”。
从郝蕾与辛芷蕾的隔空喊话,到王传君的“被运作”疑云,东京电影节的 “八卦热度” 暴露了内娱深层的焦虑:
媒体的失焦: 舆论更容易被 “阴谋论” 和 “撕X” 吸引,艺术讨论彻底失声。行业的功利: 奖项的价值,从对电影本身的肯定,转向对个人履历和片酬的加码。文艺的困境: 优质文艺片,因其商业价值低下和风险系数高,越来越难开机,被迫沦为 “镀金工具”。当创作者与演员们将国际奖项视为功利性的KPI时,其得失心必然会造成“一地鸡毛”的乱象。 电影节的意义,在于鼓励多元的表达和艺术的探索,而不是为个人的 “虚荣心” 和 “转型野心” 买单。
在喧嚣的八卦硝烟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为优秀的文艺片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生存环境,让艺术的回归,不再需要借助“八卦热搜”才能获得一丝关注。
来源:看看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