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顶流大花互撕,男演员却集体坐收渔利,一场闹剧撕开内娱体面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01:50 1

摘要:故事的导火索是白百何那条耐人寻味的微博:"还能这么操作..."。作为《春树》的女主角,她本是东京电影节影后的热门人选,最终却颗粒无收,而同片男演员王传君仅凭不足40分钟的戏份拿下最佳男演员奖,导演张律也斩获最佳导演奖。

内娱许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没有公关通稿的模板化互夸,没有粉丝控评的清一色洗白。

一场围绕国际电影节奖项的纷争,从朋友圈蔓延到微博长文,把明星们的委屈、质疑和硬刚摆上台面,反倒透着股难得的"活人味"。

而这场大戏里最微妙的剧本,莫过于女明星们在前线厮杀,男明星们却带着奖项全身而退。

故事的导火索是白百何那条耐人寻味的微博:"还能这么操作..."。作为《春树》的女主角,她本是东京电影节影后的热门人选,最终却颗粒无收,而同片男演员王传君仅凭不足40分钟的戏份拿下最佳男演员奖,导演张律也斩获最佳导演奖。

这份落差背后,是她被"工具化"的委屈,为了导演张律口中"被鸽"的两部电影《春树》和《罗目的黄昏》,她推掉其他工作,不顾经纪人反对全力投入,甚至釜山电影节全程自费参与,却连发布会新闻照片里都没有她的身影。

东京电影节更离谱,制片人提前告知她未获奖可提前回国,结果她前脚刚走,后脚奖项揭晓,自己彻底被排斥在庆功之外。

随着白百何长文回应,更多细节被好友爆料:她为这两部电影忙活一整年,甚至参与资源对接,最终却成了资本运作的垫脚石。

而争议中心的王传君,除了获奖时象征性感谢白百何,全程保持沉默,与他过往"直率敢言"的人设形成鲜明对比,只有经纪人在朋友圈隐晦内涵,却无人问津。

这场风波里,最戏剧的莫过于评委文晏被推上风口,网传沪圈资本以切断融资相要挟,要求她将影帝颁给王传君,尽管文晏多次否认"认识沪圈",强调奖项是评委集体决策,但舆论早已发酵。

这边东京电影节的余波未平,郝蕾的朋友圈又添了一把火。

她直指戛纳电影节给《狂野时代》的特别奖"只有奖状没有奖杯",暗讽其含金量不足,更炮轰辛芷蕾的威尼斯影后"靠扯头发就能拿"。

这番言论直接点燃第二战场,辛芷蕾用六连问硬刚:"能运作为何等14年?拿钱还是资本置换?为何运作我而非别人?"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戛纳的特别奖本就是评委临时增设的非常设奖项,没有固定奖杯实属常规操作;而辛芷蕾的威尼斯影后,实则是场刊高分加持,评委看重的是她在长镜头里完成的七年角色心理跨度,"扯头发"不过是被断章取义的表象。

这场横跨三大国际电影节的争议,看似是女明星们的"扯头花",实则揭开了行业的多重遮羞布。

国际电影节的评奖规则本就充满弹性,东京电影节采用入围制而非提名制,小评审团的个人趣味往往能左右结果,王传君的获奖或许正是评委们看中了他表演中的瞬间爆发力,而非戏份多少。

但规则的模糊性,也给了资本运作的想象空间,当"入围靠实力,获奖看运气"遇上"资本施压"的传闻,真相便成了罗生门。

更值得玩味的是男女明星的境遇差异。王传君作为既得利益者,全程隐身却口碑未受太大影响;而白百何、郝蕾、辛芷蕾们,要么被骂"输不起",要么被批"蹭热度"。

这种双标早已渗透行业肌理:短剧男演员的片酬能达到女演员的两倍,女频IP改编时男主戏份被刻意强化,男性演员的失德行为容易被宽容,而女明星却要在专业、人脉、私德上做到完美无缺。

当资本更倾向于力捧男演员,当公众更爱看女明星互撕,女性演员们便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夺话语权。

这场风波最终还是走向了大家熟悉的剧本:女明星们的交锋占据热搜,资本干预、规则漏洞、性别不公这些核心问题,反而在喧嚣中被稀释。

白百何想要的尊重、辛芷蕾捍卫的荣誉、郝蕾吐槽的乱象,本质上都是对行业透明化的诉求。

国际电影节本应是作品交流的平台,却渐渐沦为资本博弈的战场;演员的价值本该由表演定义,却常常被番位、站位和运作左右。

内娱从不缺争议,但这场"活人味"十足的大战,或许能让更多人看到:女明星们的硬刚不是"戏多",而是在话语权失衡的环境里争取应有的尊重;奖项的争议也不该只停留在"谁该拿",更该追问"凭什么拿"。

当有一天,我们讨论电影节时,关注的是角色塑造而非资本运作,谈论演员时,看重的是专业能力而非性别标签,内娱才算真正成熟。

而现在,这场闹剧落幕之后,或许只剩下一个尴尬的真相:那些被忽视的行业沉疴,从来不会因为一场"扯头花"就自动消失。

来源:星河倾城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