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到底没落到什么程度?任达华新片,1284场,只预售了1695元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4:52 1

摘要:11月13日,离院线电影《红豆》11月15日的正式上映,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部由任达华、邓丽欣主演,并且入围了澳门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的港片,截至目前的票房预售只有1695元。可能您会说,是不是这部《红豆》的排片场次太少,造成的呢?并非如此,该片预售场次是12

11月13日,离院线电影《红豆》11月15日的正式上映,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部由任达华、邓丽欣主演,并且入围了澳门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的港片,截至目前的票房预售只有1695元。可能您会说,是不是这部《红豆》的排片场次太少,造成的呢?并非如此,该片预售场次是1284场。这意味着,这部电影每一场都无法产生两元票房。

按理说,拿下了一千多场的排片,再不济,也不能每一场连一个入场的影迷都不到吧。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没落的情况呢?究其原因,则无外乎便是,港片自身的没落,和港星任达华等人的没落。而且,这两种没落是同步出现的,互为因果关系的。

先说港片的没落。

港片在内地票房市场上的没落,从其北上开始,便已经呈现出来了,只是当年呈现的比较轻微罢了。大量港片北上之后,出现了令人寻味的现象:大量的港片粗制滥造,属于典型的烂片,虽然依旧有票房,但却正在逐渐丧失影迷的信任。稍后,港片开始改变那种低质量的问题,向一些真正的大片进军,但立马,港片又出现了套路式的问题。因为这些剧本上的套路,大量港片都折戟沉沙。

港片作品,在商业片上已经陷入到了严重套路的问题里边去。无论是警匪题材、灾难题材,还是其它商业题材,近乎全部的港片商业片作品,都已经缺乏了讲新故事的能力。对于影迷而言,绝大多数的港片商业片,已经不需要看了,只看看它的故事梗概,就知道它要讲什么,最终结局是什么。

如果说全球的商业片都陷入到了讲故事乏力的境地当中去的话,那香港的文艺属性明确的作品,也率先陷入到了不会讲故事的状态当中去。就好比任达华主演的这部《红豆》,它显然不是走商业路线,而是想要通过文艺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厉害。然而,抱歉,创意写作搞出来的套路式的剧本,让这部电影毫无原创感可言。大家可以看看该片的故事梗概:

九龙城的粤式糖水店“张兴记”由张兴和秀莲夫妇三十年前白手起家,凭借红豆沙在邻里间声名远扬。长女承业向往飞翔,成为了一名空姐;弟弟继昌则是个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母亲突然中风成为植物人后,整个家庭陷入了混乱。倔强的承业不忍心让父亲操劳,辞职回店帮忙。大男子主义的父亲并不领情,母亲缺席使得三人难以相处。随着九龙城的重建,地产商下达收楼令,“张兴记”面临结业危机。同时,加籍男友宇翔向承业求婚,希望与她移居加拿大。在时代洪流中,“张兴记”与承业该何去何从?

在豆瓣,已经看过这部影片的影迷,对其进行的短评,具备很好的通透力:

纯八股文,老铺存亡+两代人理解,小家照应社会,社会剧变和传统流逝,照着模板写剧本。所谓街坊人情味完全没有写出来,父女和解也是走过场,真就是老调重弹。

这条短评,基本上可以说明为什么任达华的《红豆》没啥票房了。因为这类港片,即便是走文艺路线,依旧是老套路的,搞不出新东西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港片的创作,为什么陷入到了没啥新故事的窘境当中呢?一言以蔽之,当下的编剧从业者们,从起步阶段,便开始学投机取巧的创意写作,而不是学如何观察生活,并且从生活当中得出剧本。全凭借创意搞创作,也就没创意,只有套路了。

港片的最终没落,就是创意写作这东西搞的。这东西,在内地的影视剧市场当中,也逐渐呈现着自己的破坏力。前几天,我对《阳光俱乐部》和《日掛中天》这俩“文艺片”进行影评分析的时候,也提到,这俩电影,打着文艺片的旗号,搞得还是并不观察生活只搞创意写作烂俗套路的作品,这类作品,一眼假。

如果内地电影不抓紧扔掉创意写作这个“葵花宝典”,那等待内地电影的命运,必然是港片《红豆》这个样子的。

再说任达华、邓丽欣等港星的票房号召力。

说这两位的票房号召力为零,也并不过分,因为《红豆》目前也只预售了1695元,这意味着,都不足50人购票。演员们的亲朋好友、剧组工作人员及其亲朋好友,都不只有50人啊。面对这种预售窘境,业内真正应该重新考虑的则是,任达华、邓丽欣等人的片酬,是不是订的太高了?基于过往三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去衡量一位演员的片酬,是较为科学的。既然任达华这样的港星缺乏了票房号召力,那片酬的部分,就需要去掉“号召力”的数据转化部分了。

其实,不光任达华、邓丽欣,咱们很多知名演员的票房号召力都在快速归零。为了防止自己“归零”,当下已经有很多明星在自己主演的电影上映的时候,自动包场助力了。(文/马庆云)

来源:马庆云的光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