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雀奖一年后,再看金奖影片《1984中国气》,才明白陈凯歌没说错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1 05:33 2

摘要:清末时,估计没有人会想到,那个能照相的“怪东西”,如今却给我们带来了无法复刻的光影世界。

文|木可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

中国的电影行业也一直在稳步向前。

清末时,估计没有人会想到,那个能照相的“怪东西”,如今却给我们带来了无法复刻的光影世界。

而十年前我们也不会想到,电影的特效会华丽成这样,AI竟然都能直完整的影片。

可AI真的能“取代”人类吗?

一年过去了,再看金雀奖当年的金奖作品《1984中国气》。我们似乎也明白了陈凯歌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近几年,其实不止是电影行业,每一个职业都在经受AI智能的冲击。

有时候,我们甚至不得不承认,机器脑似乎就是比人脑好用。

从简单好用的豆包、到智能深邃的ChatGPT。

从中文见长的文心一言,到高效专精的 DeepSeek。

越来越多得到AI智能体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可以说,智能时代的来临,既是人类发展的一次机遇,同样也是一种挑战。

大家开始头脑风暴,这些机器脑袋,会不会真的有一天取代人类呢?

可仅仅是从影视行业来看,我们就能发现,AI再强,它也永远无法取代人类。

这就要说到我们开头说的金雀奖了。

不少人应该不太熟悉这个奖项。

它没有奥斯卡金像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些奖项的知名度那么高。

而且金雀奖似乎也是近几年刚成立的一个新的奖项,它和大家所熟知的各种电影大奖也不太一样。

它并不是对传统我们意义上的影片进行评选颁奖,反而有一个聚焦于“最佳AIGC创意短片”的赛道。

在这个赛道获奖的影片基本上都是AI完全创作出来的。

当时还觉得AI做出来的短片效果不错,可现在再看,唯一好的地方,就是制作团队精良的故事和主题上打分。

而AI最后呈现出视频反而并没有那么惊艳。

就拿金雀奖去年的金奖影片《1984中国气》来说吧!

这部短片是健力宝健力宝40周年AIGC的一部影片。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真实的演员和镜头,全是AI生成的画面。

每一个演员的表情都虚假的像硅胶娃娃。

一些回忆的镜头更是虚幻,一点都不真实。

无论是上个世纪的古早画面,还是现在世界的高科技场景。

在AI的镜头下,全是精致却空洞的 “复刻模板”。

既没有真实岁月沉淀的质感,也没有现实场景该有的烟火气。

场景还好,即便有些粗糙似乎大家也还能接受。

可那些人物的呆滞却让人觉得有些毛骨悚然。

无论是远景还是特写镜头,AI镜头下的演员仿佛都是一个个没有生气的傀儡。

当镜头切换到赛场上,那些运动员们紧张的比赛时刻时。

电视机前的演员,眼里根本没什么波澜。

那些激动人心的音乐配上这样呆滞的表情,颇有一些 “声画错位” 的荒诞感。

怎么来形容这种感觉呢?

这就像用热烈的鼓点来给一场静止的默剧配音,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混在一起,完全勾不起观众的情绪共鸣。

不仅如此,观众那些本该跟着音乐节奏起伏的情绪,还会被AI镜头下演员空洞的眼神硬生生 “拽回原地”。

大家本来因为激情澎湃的旁白和振奋人心的音乐所点燃的那种热情劲儿,也被没有人情味的AI演员浇灭了。

更让我们无法接受的是,简单的AI短片似乎并没有办法让每一个演员完整的表现一个故事。

因此,整个片子也只能用一个个割裂的片段,来展现它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而观众对于影片主题的把握,和最后觉得还不错的感觉,就是来源于主创团队对整个故事的把控。

从片头的第一句“是什么,让我们走到了这里”,就奠定了整个影片故事的基础。

这句充满悬念的提问像一根引线,牵引着观众跟着画面一步步探寻答案。

之后主创团队通过,奥运比赛、传递火炬、以及火箭发射、女排夺冠等多个有着全体中国人记忆的画面让我们感统深受。

我们为之感动的更像是大家记忆深处的那种为国家真心感到的自豪。

2025 年 9 月 13 日,在 2025 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上,陈凯歌作为第二届金熊猫奖评委会主席就说过这样一段话:

“AI 可以修复历史影像,辅助生成瑰丽的场景,但它无法代替导演的判断、编剧的匠心、演员发自灵魂深处的表演…… 真正的创新不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是思索如何用新的工具讲述古老的、永恒的、今天的人类故事”。

是啊!

无论AI如何发展,它都离不开人类的创造。

而它在人类手里,永远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这就像原始社会大家发现石头、有弹性的草,之后把石头磨成各种各样的工具,把草编制成绳子、衣服一样。

我们创造工具,而工具始终只能为我们服务。

我们不必害怕工具,更不必为此而担忧。

要知道,如果我们不使用AI,那么它就和生活中未经打磨的石头和草一样,只是很普通的一个东西。

当我们用人类的智慧赋予AI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时,AI才从冰冷的代码和算法成了有温度的人工智能体。

就像金雀奖的金奖作品《1984 中国气》。

它之所以打动观众,打动评委,这其中的核心从来不是 AI 生成的画面有多精美,而是主创团队注入的 “家国记忆” 与 “时代情感”更让人有共鸣。

而且不只是陈凯歌,上海国际电影节动画片单元评委会主席、法国动画导演本杰明・雷内也曾有过相似的看法:

“应该把 AI 当作工具,而不能由机器人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我还没有看到一部完全由 AI 制作出来的动画电影,动画片的制作还是需要人类的参与,因为 AI 制作的电影没有灵魂,没有真实的情感。”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明白,我们根本没必要和AI比较,因为他们永远不可能超越我们……

来源:妖月游戏解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