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此同时,一部名为《台湾·1945》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在央视纪录频道时隔十年再度复播。该片借纪实视听全景回望台湾光复前后的历史岁月,重点呈现了战后中国政府接收台湾及光复改造的经过,用史实和法理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转自:团结报
□韩 飞 唐 清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在这重要的历史纪念节点,台湾光复纪念日在万众瞩目中设立。
与此同时,一部名为《台湾·1945》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在央视纪录频道时隔十年再度复播。该片借纪实视听全景回望台湾光复前后的历史岁月,重点呈现了战后中国政府接收台湾及光复改造的经过,用史实和法理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台湾而言,“1945”远非“日本投降、台湾回归”那么简单,以此为时间象征,光复前的斗争与收复筹备,光复后的接收与重建构成了影片的叙事主线。作品围绕这一主线选取事件和人物故事,回溯台湾回归祖国的艰辛历程,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纪录片六集内容的叙述,兼顾台湾光复前后的时间脉络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价值信仰重建的不同面向,展现了“光复”的多元意味。前两集聚焦光复前的斗争与筹备,从甲午战争时期台湾人民不甘被割让奋起抗争讲起,从台湾调查委员会成立,到无数爱国志士跨越海峡为台湾回归奔走,拉开救亡的民族叙事。同时,影片也通过还原《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签署的历史细节,展示这些文件对台湾回归中国的明确表述,以法理事实为台湾归属问题正本清源。
第三集回溯光复后的接收遣送情况。这部分内容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一方面,接收人员要面对日本殖民留下的烂摊子,要处理日侨的管理和遣返、台湾行政体系的接管,还要应对殖民统治留下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影片也通过档案文献与亲历者口述,还原接收过程中的艰辛努力,展现战后中国对台湾的主权管辖从法理走向现实的过程。
台湾光复后,百废待兴。相对于政治与军事的接管,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重建更显复杂长远,需久久为功。第四集开始聚焦战后的经济社会重建。日本人在台湾光复前把持着当地工业的几乎所有关键技术管理岗,战后日俘、日侨被遣返,外加战争轰炸毁坏了大半的工厂设施,经济重建举步维艰。但临危受命的建设者们在日本人留下的废墟之上依然取得了重要成就。
第五集聚焦光复后的文化重建,其中首要任务是语言文字和教育变革。台湾回归后,中文教材和教师资源极度匮乏,之前日本推行的“皇民化”教育本质是奴化,使得台湾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根本不懂汉字,许多青少年甚至是用日语日常交流,学校里教授的也是日本历史与文化。这种文化殖民,比领土占据更难修复。影片没有回避这一痛点,而是通过具体案例还原文化重建的艰难与成效。从许寿裳这样的学者大师到一个个普通的中国语讲习所的义务教师、国语推行员,都对此饱含赤诚与执着。还有推行国语教材、开办国语学习班、设立推行所、成立国语推行委员会、创刊《国语日报》……这些丰富的细节与正本清源的实践,实际是台湾去殖民化、重获文化主体性的关键一步。
最后是更进一步的价值和信仰重建。第六集以“共祖中华”作为终章,指向台湾光复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塑。这份重塑,本质是对“我是谁、根在哪”的身份锚定和根脉接续。从自发地改回中国姓名到重续族谱,到前往黄帝陵拜谒,再到每年遥祭黄帝陵仪式、祭孔大典和孔子诞辰日纪念活动……历经磨难,台湾同胞依旧不忘本,让人感受到民族认同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知的情感价值共鸣。
作为一部历史文献纪录片,《台湾·1945》文献资料使用充分且扎实,例如披露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军登陆影像”,下船时军容整洁、遵守礼仪,直观地否定了“接收部队衣衫不整,遭本地人瞧不起”这一历史传言,让我们看到了记录影像的“证据”力量。
《台湾·1945》对历史当事人进行了抢救性拍摄,尤为珍贵的是亲历者、见证者的采访口述,他们以鲜活的个体记忆钩织出了宝贵的历史记忆。许多采访对象如今已不在人世,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口述,已经成为不可复刻的“活历史”。此外,还有诸多专家和知情人士的阐述和相互佐证,这些叙述配合动态地图、历史影像、档案文献等材料,以及情景再现等艺术手法,共同完成台湾光复叙事的多视点表达。
《台湾·1945》的价值,远不止回溯历史,更在于用影像为历史立证、为民族铸魂,尤其那段去殖民化改造的经历,是台湾重获新生不可或缺的“生命史”。而作为一部“旧作”,其复播并引发广泛社会影响,也给经典纪录片的“借势传播”提供了有益启示。
当下,面向重大时间节点的主题、主线类纪录片制作和播出,经常面临同题材扎堆、一哄而上的问题。《台湾·1945》十年后的强势回归,启示当前制播主体,好的纪录片如同一本扎实的学术著作,可以长久流传。尤其面对重大题材,需要集中精力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同时,纪录片参与重大时间节点的“献礼”,原作改编升级或原版回放也是一种策略。这既可以避免任务驱动型的扎堆制作,节约创作资源用以拓展新题材;同时让经典回响,历久弥新,爆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