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掛中天》:遥远的罪罚与救赎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7:45 1

摘要:非非马:影片中的角色都戴着“罪”,经历着“惩罚”,并且各有各的“救赎”之路要走,这种沉重或许与今日的观影口味格格不入,但相信这部电影还是能遇到老派的知音。

没有走向刻意将女性议题化的道路上,在这部各方面都很“合称”的电影中,辛芷蕾完成了她最好的演出

非非马:影片中的角色都戴着“罪”,经历着“惩罚”,并且各有各的“救赎”之路要走,这种沉重或许与今日的观影口味格格不入,但相信这部电影还是能遇到老派的知音。

文 | 非非马

辛芷蕾的那座威尼斯影后奖杯,让电影《日掛中天》在上映前就被推上了舆论的浪尖。在影片于11月7日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映之前,我有机会先行在伦敦东亚电影节上观看到了这部作品。

10月24日上午11点场,伦敦莱斯特广场那家经常举行各种大片首映礼的Odeon Luxe影院,上座率目测约有80%,观众普遍年轻。放映结束后,一眼瞄见邻座的女生正在豆瓣上打出三星的评价。忍不住问她为什么?答:本来就是冲着辛芷蕾来的,但电影故事没什么意思,老套又狗血。前面几十分钟则太过平淡。她的同伴在一旁附和。走出影厅,看到很多年轻女孩在伦敦东亚电影节的广告牌前打卡拍照。又随机问了三位女观众的观后感,只有一位觉得影片值四颗星。这个小小的随机采访,算是印证了该片目前在豆瓣上两极分化的“口碑”。而那些“早鸟”观众,主要来自威尼斯、多伦多、釜山或平遥影展。不过,尽管电影故事本身多有争议,辛芷蕾的演技却得到了高度一致的好评。

作为一名生于1978的观众,我个人是喜欢这部电影的,愿意给四星。辛芷蕾的影后,实至名归。她不需要任何人为她“撕奖”。评委能一致投票给她,足以说明一切。而作为一名中国影视市场的观察者,我又非常能理解为何那么多年轻观众与这个电影故事之间“格格不入”。某种程度上,电影所面对的市场反馈比电影本身更能注解当下的时代心理,映照出某种流逝和变迁。

《日掛中天》在我看来是一部带有古典气质的电影,三位主角之所以陷入道德困境,他们在人生十字关口所做出的那些选择,他们需要处理的罪与罚和救赎,都携带着“上世纪”的味道。特地去查了一下,影片导演、联合编剧蔡尚君生于1967,另一位编剧、也是蔡尚君的妻子韩念锦,生于1979。我算韩念锦的同龄人,可以算与创作者之间没有隔着“时差”,但当下的年轻人会觉得电影故事“老套过时”,也实属正常。影片三名主角的身上,可能会比较缺少和今天中国年轻人发生深度链接的“接口”。它更适合生于1985之前的观众。

以下文字有剧透,介意的观众请观影后再读

比如辛芷蕾扮演的曾美云。但凡你观察过曾经在小红书上流行、备受吹捧的影视女主角,你就会明白曾美云的“不合宜”。因为她既不大女主——不美不飒不成功,又不够精明清醒——比如不具备充分的女性主体意识,也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永远以自己为第一优先级;美云又不是一个典型的受到男权迫害、最后觉醒反抗的女性受害者和觉醒者代表,好比《出走的决心》里的苏敏阿姨。美云属于既没社会话题度又没“大女主”的魅力,而深受女性主义思想洗礼的新一代女观众们,早已习惯了主流影视作品对于“女性角色”的类型化塑造和投喂。

年轻的女观众若从当代女性视角去看的话,曾美云这个角色实属“槽点”太多:

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居然懦弱到让男朋友(张颂文扮演的吴葆树)替自己顶罪做牢,如此没有女性担当?而且居然还在一年后抛弃男朋友跑了?而既然当初选择了没担当,又为何不干脆自私到底,只为自己而活,却要一直饱受良心的凌迟、无期的精神折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美云更“愚蠢”的是,仅仅是为了一个男人(冯绍峰扮演的其峰)、为了所谓的爱情,就隐忍多年“知三当三”?而这个男人除了“爱情”还什么都提供不了,既不能改变她的生存处境,也不能改变她的命运。她居然为了这么一个犹疑懦弱,只能提供一个虚幻承诺的男人,听话地流产。再次怀孕后,居然还想瞒着男人独自生娃。

不止美云槽点多,另两位主角吴葆树、其峰,在当代年轻人看来,恐怕也同样属于槽点体质。

婚内出轨的其锋就不消说了,在今日统治互联网的婚姻观和舆论环境下,他已经可以直接在社交媒体上被宣判为反派。在这段粘黏不清的漫长婚外情里,他看上去既爱女儿又爱情人,但他的既要又要、怯懦犹疑,最终是既对不起妻女,又对不起情人。

而吴葆树,作为一个现代人,难道是法盲么?为女朋友顶罪坐牢,不叫“为爱牺牲”和“伟大”,首先叫犯法。你又考虑过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未来么?你又如何保证你的自我牺牲会换来永恒的爱情与婚姻?如果女朋友飞了,你怎么办?都说现代成年人不讲对错只讲利弊,可吴葆树却是既不讲对错也不讲利弊。

所以,为何有那么多豆瓣用户认为影片故事陈旧老套?我以为这个评价的真正含义也许是:三位主人公的思维模式及行动路径,都太不当代了,这才让他们深陷本不必遭遇的道德困境。他们好比是生活在一个过了时的语法系统里,而这个世界却早已换了修辞——鲜有人再去使用和思考“牺牲”与“救赎”这样的主题词。

但作为一个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一路看金庸古龙琼瑶长大、在上个世纪完整度过了人生青少时期的中年人,我倒是能理解这三位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逻辑。我在这里面既看到了武侠与言情,又看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吴葆树挺身而出为女朋友顶罪坐牢,这是一种古典的侠义精神,也是一种古典的爱情至上。情可以大于法。而曾美云呢,是作为一个“女朋友”接受了吴葆树作为“男朋友”的庇护。不合法,但却符合江湖与言情世界中的“正当性”。至于曾美云和其峰之间的“情理纠缠”,在琼瑶的故事里也比比皆是。曾美云对其峰的感情不涉金钱,无关利益盘算,她还能体谅其峰对女儿的爱与不忍割舍。这样的情节,的确是太古典、太“上个世纪”了。不见得每个人都读过金庸与琼瑶,但这两位流行小说大师的确曾经深刻地影响过上个世纪的社会风向。所以,吴葆树、曾美云和其峰的选择与冲突,其实都更适合放到上个世纪最后十来年的时代语境下去理解。到了《非诚勿扰》的时代,社会热衷讨论的已经是:“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琼瑶阿姨的恋爱观更是一再受到“鞭笞”。

而电影后面的情节走向,蔡尚君则选择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方向。两个年轻人在做出那个重大的“法律/人生”选择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未来将要为此付出的真实代价。真正的考验,不在“选择”之前,而在“选择”之后。电影中的每个角色在某种程度上都戴“罪”,都在面对“惩罚”,也各有各的“救赎”之路要走。后来看蔡导访谈,发现他的确深受陀翁影响。当然,今人看陀翁,看人困宥于“罪、罚、救赎”的痛苦中,大约同样可以用“古典”去形容。今人对“罪”的标尺界定在松动,“救赎”也绝非人生之必须。在没有外力逼压的情况下,比起追求“救赎”和“良心安宁”,今人或许更关注怎么让“利益”最大化。

在这样的时代语境里,还有多少人有耐心去细细“观赏”一个女人想要为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去赎罪?一个被辜负、由爱生恨的男人又要如何用宽容去放下怨憎,既是宽恕对方,更是放过自己?

陀翁相信主人公的痛苦和苦难是通向救赎的必经之路,可这个时代似乎也已失去相信“痛苦有意义”的耐心。一来,时代的精神气质本身正发生转向,二来,人类的观影习惯正在被加速重塑。如今充斥在大家生活里的大小荧幕,早已被算法和流量所主导——短剧和短视频,将叙事删减为动作,将人性简化为二元的善恶,将人性中的灰度彻底删除;而电视剧和电影,正日趋短剧化、短视频化。无论是情节设计、冲突制造、人物塑造,还是情绪供给,制作方与观众方都越来越习惯“强刺激”模式,要快节奏、要有爆点、要有清晰的、能掀起讨论度的“人设”。

从生产端到消费端,我们正在亲历一场新的“格式化”。被重塑的不止是影音内容的生产与消费模式,还有我们的情感结构、意义结构。像《日掛中天》这样的小众文艺片,只会越来越式微,也因此,就格外珍贵。它对“情”、“义”、“罪”、“救赎”仍旧严肃以待的古典姿态,更像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灵魂寓言,也像一曲挽歌。

我特别喜欢《日掛中天》的一点,就是它的纪实美学风格,它真正做到了把生活“平移”至屏幕之上。不论是摄影,还是美工,还是主演、群演的造型、表演,都极之到位。这种没有设计痕迹的真实感,在我们如今的大银幕上已经非常稀缺。在今天,即便是张艺谋导演《第二十一条》,也已经短视频化,他会让男主角在高潮时慷慨陈词发表大段演讲,任由现实的颗粒度被人为的戏剧性抹平。

《日掛中天》也没有对观众的蓄意讨好。它拒绝提供简明的善恶逻辑,不批判任何角色,也不替任何角色辩护、粉饰,它也不提供廉价的救赎和煽情,更没有紧跟潮流的女性主义口号。

在今日拍一部以女性为第一主角的影片,无论是制片方还是导演、编剧,都太容易被“诱惑”到女性议题化的道路上。但《日掛中天》没有。美云的身上没有任何符号化、概念化的设计。这个角色,很幸运地没有被“侵占”成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或议题的“工具”。你无法给美云这个角色简单地“贴标签”。她既不是那种男权结构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也不是那种犯过错、如今想要完成自我救赎并喜获新生的“独立女性”,她也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美云这个角色是异常丰富的。而辛芷蕾只是在电影中过着美云的生活。这当然归功于辛芷蕾极其平实自然质朴的演技,但更离不开导演有意识的电影美学选择。没有导演对于电影在整体气质和品相上的把控,辛芷蕾的角色会少很多光彩,也很可能会陷入各种女性角色的类型“窠臼”。

最终,辛芷蕾在这部各方面都很“合称”的电影中,完成了她有史以来最好的演出。她的身上携带着一种“安静的痛苦”,从隐忍克制到一点点泄气、绝望,再到最后的情绪崩溃、爆发,辛芷蕾最后的车站戏分很难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在影片结尾、也是影片最高潮处的表演,可以征服最挑剔的观众。

回到影片本身,也许《日掛中天》在主题和对人性深度的开掘上,还未能达到大师级的深刻,但它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无疑已是一部难得的佳作。而略显讽刺的是,它的好恰恰又表现为它与当下的某种错位。我难免又想起那些看完的电影后,挨个排去“伦敦东亚电影节”的广告牌前拍照打卡的年轻女孩,她们的世界,是那么明亮、松快、即时、无罪的,而《日掛中天》里的世界,却闷热、潮湿、昏暗、凝重,胶黏着一种旧式的良心折磨。在我眼中,《日掛中天》在某种意义上像是一封寄错了时代的信笺,但我也相信,它在这个时代还是能遇到一些老派的知音。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图片:《日掛中天》剧照

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

来源:FT中文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