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烟雨浣花溪,灯火玉林路,成都的市井烟火与人文肌理正通过银幕走向世界。10月27日,第3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张律导演执导的电影《春树》入围主竞赛单元,让“成都造”电影再度闪耀国际舞台。据了解,《春树》由峨眉电影集团担任第一出品,全程在成都取景,讲述了一个发生
烟雨浣花溪,灯火玉林路,成都的市井烟火与人文肌理正通过银幕走向世界。10月27日,第3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张律导演执导的电影《春树》入围主竞赛单元,让“成都造”电影再度闪耀国际舞台。据了解,《春树》由峨眉电影集团担任第一出品,全程在成都取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成都的动人故事。
《春树》走向国际舞台引关注
在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凭《罗目的黄昏》赢得“最佳影片奖”后,导演张律携《春树》再度跨海亮相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两部作品前后相继拍摄,取景地都在四川,主演、主题也有所呼应。
《春树》讲述了挣扎中的演员春树(白百何饰)在北京生活十年后返回故乡的故事。由于不再能流利地说出母语方言,她的疏离与孤独感愈发强烈。她拜访了昔日的戏剧老师(刘丹饰),老师已时常陷入失忆,但老师的儿子(王传君饰)却让她重新感受到一种归属与连接。
在东京电影节首映后,《春树》迅速引发了影迷的热烈讨论。观众“小隐一会儿”提到,“《春树》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张律导演拍出了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景观魅力,更把峨眉电影制片厂构建出了一个封闭的场域。”另一位影迷“嗯呜可”也表示,“很多地方会心一笑,属于成都人的幽默很诙谐。”成都的烟火气,无疑为电影增添了许多独特的色彩。
成都元素与电影情感深度融合
《春树》能在东京电影节大放异彩,离不开其对成都城市肌理的深度挖掘。影片中,成都不是单纯的背景板,而是情感的生发器与承载者。
记者了解到,电影制片人彭瑾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曾带导演张律深度体验了成都的市井生活。他们去了玉林菜市、小酒馆、望江楼、百花潭、华西坝、人民公园、二王庙、西村大院等多处兼具市井气息与文化底蕴的场所。这些走访并非是传统采风,而是沉浸式的体验,他们捕捉到了城市真实的生活节奏与空间形态,为后续创作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与感性认知。
著名建筑师刘家琨担任影片的艺术顾问,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成都的市井氛围以及一些有特别意味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未必起眼,只是不经意地流淌而过,显得“只道是寻常”。但是经过有眼力的导演的捕捉,运用电影这种特殊工具来表现,它就可以成为一种沉浸式的表达,特别具有代入感和感染力。
四川为《春树》提供了一个自然生长的空间
张律导演与四川的联结并非偶然。早在2023年电影《白塔之光》回到成都“主场”在峨影1958影城举行路演时,张律就已经透露,自己已经把峨影园区前前后后转了个遍。
他称赞峨影的园区很有魅力,即使是宿舍区都很有味道,希望未来能在这里拍电影。《春树》最终让钟爱成都的张律导演实现了“在峨影园区拍电影”的心愿。
张律的创作理念特别强调空间的重要性。他曾在采访中阐述:“电影是在一个特定空间里拍时间的流速。我以前的很多电影,主人公都是从‘故乡’去‘他乡’,从一个居住的地方去了一个不太熟悉的地方。”
在张律的个人经验当中,一部电影最初的灵感“从来不是一个人物或者一个故事”,而是空间。当被一个空间高度吸引、念念不忘的时候,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关联,会想到在这个空间里什么样的情感是舒服的,然后人物开始浮现。四川,特别是成都,显然为张律提供了这样的空间。而从《漫长的告白》到《白塔之光》再到《春树》,张律与峨影集团的合作,也一次次证明了这块土地的创作活力。
东京电影节上,当全球观众通过《春树》看见成都的烟火气息,聆听那些在漂泊与归属间徘徊的心灵故事,电影已不仅是艺术,更成为一座城市与世界对话的桥梁。成都的质感和魅力,正透过银幕,悄然流淌进更多人的心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视频 王茹懿 图片 片方 编辑 曾雪柔
来源:锦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