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人打汉人值得歌颂?《澎湖海战》突然被抵制,票房剑指60亿泡汤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20:30 8

摘要:1683年,澎湖海域,清朝水师与明郑军队展开激烈海战,最终清军获胜,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1683年,澎湖海域,清朝水师与明郑军队展开激烈海战,最终清军获胜,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这段历史被搬上银幕,却在上映前陷入舆论漩涡。

10月25日,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电影《澎湖海战》发布首支预告片。

央视也对这部历史大电影给予了肯定。

只是在短短几天内,这部耗资5亿的国产大片,却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电影定档2026年,易烊千玺演的康熙帝剧照也流出,立马就有平台预测票房过60亿。

然而,一夜之间风向又变了,这部电影被更多人舆论攻击。

“汉人”与“满人”之战,这场战争背后的争议,再次被翻了出来。

01

先看看《澎湖海战》的制作规模。

这部电影,被誉为“继《长津湖》之后最有潜力的国产战争大片”。

导演郑保瑞曾执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九龙城寨之围城》,以擅长拍摄大题材电影闻名。

这位香港资深电影人带领团队,为这部电影做足了准备工作。

剧组转战福建、江苏两地,历时6个月拍摄。

为了一比一真实还原这场海战中的各式战船,主创团队调取、查阅及实地走访,调查近百万字的历史资料。

最终,剧组复刻了5种不同制式共计50艘舰船,其中长达近40米的主战舰船就复刻了12艘之多。

看到这样的介绍,很多人立马回想起《东极岛》的拍摄。

海战历来不容易拍,尤其是要还原有争议的历史事件。

所以,《澎湖海战》的拍摄规模是国内罕见,这也是一个导演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一份赤诚。

在演员阵容上,该片同样堪称豪华。

王学圻饰演63岁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易烊千玺则出演康熙皇帝。

此外,还有杜江、侯雯元、罗一舟等众多演员加盟。

战争与历史,国仇与家恨,英雄与责任,勾画出《澎湖海战》的硝烟滚滚,给那段历史涂上浓重的一笔。

02

《澎湖海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题材选择上,也就是汉人与满人谁是正统的问题上。

影片取材自清朝康熙22年间的真实历史,讲述施琅奉命率福建水师出征台湾,与明郑势力决战于澎湖群岛的战役。

有观众认为,讲述清军“收复台湾”的故事,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似乎是在为清朝正名。

读过历史的人,更希望看到的是郑成功“反清复明” 的民族英雄叙事。

因为那代表着更纯粹的中华自我认同,也是可以扬我国威的历史。

很快,对这部电影评论就开始一边倒,斥责不应该浪费资金拍这段历史。

有人直言:“题材选错了,这片要凉。”

争议的另一个焦点集中在施琅的历史评价上。

施琅先从郑芝龙降清,后又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

后来,他再因与郑成功交恶,酿成父亲和弟弟被杀的大祸。

最后,这个“奸人”再次投靠清廷,后又领兵攻取台湾。

这样的历史人物,怎么能被当成收复台湾的大英雄来塑造?

表面上看,他有“投降”与“反复”之像,似乎不是一个立场忠坚之人。

这种复杂性使得如何评价他,以及如何在电影中呈现他,变得尤为困难。

这种感觉就像易中天拍摄《三国的星空》,把少年曹操塑造成了英雄人物。

人们对历史争议人物的印象根深蒂固,很难用一部电影“掰回来”。

03

谁是正统的争议,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现场。

公元1681年,台湾权臣冯锡范、刘国轩弑杀监国郑克臧,挟立12岁郑克塽为新王。

冯刘集团加剧分疆裂土以武谋独进程,并长期袭扰东南沿海城镇。

康熙皇帝多次派员招抚未果,于公元1683年,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领兵平台。

施琅于澎湖大败台湾水师,最终以武止戈,实现了台湾和平统一。

这段历史,构成了电影《澎湖海战》的基本叙事框架。

从历史事实来看,澎湖海战确实是一场清朝军队与明郑残余势力之间的战斗。

当时,明朝作为中国中央政权已经灭亡,清朝接替明朝成为新的中央政权。

另一方面,郑氏集团控制的台湾则保持着割据状态。

这样的国情与局面,年轻有为的康熙帝不会坐视不管。

如果换做其他郡主,相信都会这样做,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与必然。

中国的历史长河,蒙古族和满人的一统天下,历来就是争议不断。

但是,两个朝代开启后的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进步,有目共睹。

04

“正统”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关于明朝是“正统”、清朝是“异族”的观点,在网络上颇有市场。

然而,历史研究告诉我们,正统的判断远比这种简单的二元划分复杂。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已被纳入中国正统王朝序列。

清朝对台湾的统一,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这一点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从历史的长河看,台湾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大陆有联系,隋唐时期往来更加频繁。

宋元时期设立管理机构,明朝时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最终实现统一。

施琅的历史评价,也应当站在国家统一的高度上去看。

以此而论,施琅完成国家统一,有其积极意义。

导演郑保瑞选择拍摄这一题材,有其明确意图。

他希望以宏大叙事和精良制作,重塑一段复杂的历史记忆,让观众在战争场面之外,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对于电影人来说,历史题材的创作始终面临如何平衡历史事实与艺术加工的问题。

当题材涉及民族历史与认同议题时,这种平衡变得更加困难。

05

从市场层面看,《澎湖海战》的风险不小。

这样的史诗题材影片制作周期长、投资巨大,预计成本在五5亿以上。

一旦上映时观众情绪偏冷或出现集体抵制,票房就可能遭遇滑铁卢。

据业内分析人士估算,如果市场反应不佳,这部影片的亏损或将超过三亿元人民币。

如今距离上映尚早,但这种舆论氛围,已经让出品方感受到了“压力山大”。

面对争议,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历史对立思维。

历史研究应当尊重事实,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局为重。

在庆祝台湾光复8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更应当铭记历史的启示:

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任何分裂国家的企图都不可能成功。

当观众最终坐在电影院,看到的将不仅是一场海战的复原,更是一个民族走向统一的坚韧历程。

来源:夜半人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