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漏的关键史实:苹果投毒 vs 华盛顿影响力 谁更颠覆印象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20:15 1

摘要:诺兰执导的《奥本海默》虽还原了“原子弹之父”的生平,却因叙事需要忽略了12个关键史实:“J”的真实含义、剑桥投毒事件的真相、妻子基蒂的争议形象……本文带你细数这些被删减的历史细节,还原更完整的奥本海默。

诺兰执导的《奥本海默》虽还原了“原子弹之父”的生平,却因叙事需要忽略了12个关键史实:“J”的真实含义、剑桥投毒事件的真相、妻子基蒂的争议形象……本文带你细数这些被删减的历史细节,还原更完整的奥本海默。

首先,我们不妨公平地说: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奥本海默》,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J·谢尔温的普利策奖获奖著作《美国普罗米修斯》,是对美国科学家J·罗伯特·奥本海默(基里安·墨菲饰)生平相当精准的呈现。影片既展现了他作为“曼哈顿计划”负责人,为赶在德国人之前制造出原子弹所付出的努力,也刻画了他因年轻时的左翼倾向,遭到刘易斯·施特劳斯(小罗伯特·唐尼饰)恶意诋毁的经历。

克里斯托弗·诺兰以其标志性的细节把控能力投身于这部作品,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真相。

但即便影片时长长达三小时,仍不可避免地遗漏了一些历史事实——有时是为了叙事流畅性而压缩时间线,有时是微调某些角色的作用,有时则是省略了部分关键情节。大多数传记电影都会如此,毕竟电影本身就是对历史故事的艺术诠释。但今天,我们将以严谨的态度,梳理《奥本海默》与真实历史存在偏差的地方。

影片前期,奥本海默的一位同事提到,“J·罗伯特·奥本海默”中的“J”没有任何含义。(在那个时代,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著名的“哈里·S·杜鲁门”中的“S”也没有实际意义。)但根据《美国普罗米修斯》的记载,奥本海默的出生证明明确显示,“J”代表朱利叶斯,这是他德国犹太移民父亲的名字。

奥本海默从未使用过“朱利叶斯”或其衍生名字,这一做法可能与犹太传统有关。在大多数阿什肯纳兹犹太社区,人们不会用在世亲属的名字给孩子命名,因为这被认为会带来厄运。

奥本海默一家没有遵循这一迷信习俗,这也反映出他们与犹太教的关系较为疏离。奥本海默的父母属于努力融入美国文化的一代和阶层,他虽出身犹太家庭,却几乎不遵守宗教仪式。实际上,他主要在道德文化协会接受教育——这是一个由犹太裔人士菲利克斯·阿德勒创立的非宗教组织,旨在传承犹太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核心,而非信奉犹太教信仰。

熟悉奥本海默生平的人都知道,他初次离家前往剑桥,在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物理时,经历了一段艰难时光。许多同时代的人认为他情感发育不够成熟,难以适应独立生活。雪上加霜的是,他所在的实验室侧重实验而非理论研究,而以笨拙闻名的奥本海默在这样的环境中格格不入。

在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下,奥本海默一时冲动,在他的导师帕特里克·布莱克特的办公桌上放了一个有毒的苹果。

影片中,他最终扔掉了苹果,此事似乎没有被任何人察觉。但在现实中,尽管没有人因此受伤,学校还是发现了这起可能被解读为“蓄意谋杀”的事件。多亏奥本海默父母及时介入,他才免于被开除甚至逮捕。最终,学校允许他继续留在剑桥,但条件是他必须定期接受伦敦一位精神病医生的治疗。

从青少年时期起,奥本海默就对新墨西哥州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觉得那里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像家。影片中,他向欧洲同事提到自己想念新墨西哥州,还说他和弟弟在那里有一座牧场。但事实上,尽管奥本海默在去德国上大学前曾多次到访新墨西哥州,他和弟弟直到很久以后才在那里拥有房产。

1928年,罗伯特和弗兰克(在父亲的经济支持下)开始在新墨西哥州租赁一处牧场——这是罗伯特获得博士学位、于前一年回到美国之后的事。直到1947年,罗伯特才正式买下那处被亲切称为“佩罗·卡连特”(意为“热狗”)的西部小庄园。不过,奥本海默兄弟在那里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也正是因为罗伯特对新墨西哥州的熟悉,他才提议将洛斯阿拉莫斯作为“曼哈顿计划”的最终选址。

奥本海默的性格比较特别,社交能力并非他的强项,但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他学习能力很强。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收到了多所大学的教学邀请,最终选择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当时的他还是一位缺乏经验的“新手”教授,几乎没有教学经历。

《奥本海默》电影中,他很快就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站在一群专注的年轻物理学家中间,学生们都认真聆听他的每一句话。但根据他第一批学生的回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美国普罗米修斯》中,凯·伯德和马丁·J·谢尔温将他的教学风格描述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更像是宗教仪式,而非物理课”。奥本海默自己也承认,他在讲课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在提到一位同事当时给他的友善建议时,他曾调侃道:“由此可见,我当时讲得有多糟糕。”

尽管如此,奥本海默后来逐渐掌握了指导和教育学生的方法,这也让物理系的成员对他极为忠诚——这种能力自然也对他担任“曼哈顿计划”负责人的角色大有裨益。正是因为他在担任教职期间与学生建立的深厚关系,他才能招募到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加入洛斯阿拉莫斯团队。

同样,尽管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奥本海默是领导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合适人选——他凭直觉就能判断研究中的问题,并帮助同事找到新的解决方向——但他几乎没有行政管理经验。当格罗夫斯上校(马特·达蒙饰)与奥本海默讨论这一潜在职位时,他们提到,奥本海默以前的同事都认为他不擅长处理这类大型项目所需的后勤工作。(有人曾评价他“连汉堡摊都经营不好”。)

但在电影中,奥本海默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合理划分研究任务,以加快进度、赶在已启动类似项目的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弹。

而在现实中,奥本海默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管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曾在奥本海默手下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约翰·曼利回忆说:“我不知跟奥本海默提了多少个月,希望他能制定一份组织结构图——明确谁负责这项工作,谁负责那项工作。”但奥本海默一直回避这个问题,直到再也无法回避为止。不过,这位物理学家再次展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逐渐掌握了领导这一美国历史上最宏大科学项目之一所需的技能和心态。

在《奥本海默》中,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妻子基蒂(艾米丽·布朗特饰)被塑造成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她饮酒过量,难以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与丈夫的关系虽动荡却坚定(考虑到奥本海默有外遇,这一点也不足为奇)。但影片并未提及奥本海默圈子里的人对基蒂的真实看法——事实上,她并不受欢迎。

奥本海默和基蒂的恋情发展迅速,而当时奥本海默的许多朋友仍十分喜爱他的前女友吉恩·塔特洛克——奥本海默与吉恩曾有过一段长期的分分合合的恋情。得知奥本海默即将结婚时,他的老朋友兼同事鲍勃·瑟伯甚至不确定他要娶的是基蒂,还是吉恩。

奥本海默的嫂子杰姬毫不掩饰她对这位新嫂子的看法,据称她曾说基蒂是“我这辈子见过的少数几个真正邪恶的人之一”。虽然他的其他朋友和家人可能不会说得这么极端,但他们圈子里的很多人都觉得基蒂很难相处,并且毫不避讳地表示,若不是基蒂怀上了他们的儿子彼得,奥本海默可能不会和她结婚。

《奥本海默》电影中,基蒂曾对家里的朋友开玩笑,问他们是否愿意收养彼得,帮她“甩掉”这个孩子。(此前,他们已经让谢瓦利埃夫妇在彼得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时,照看了他一两个月。)

基蒂与两个孩子的情感联结薄弱,这是有大量记录可查的事实,而影片中这个随口一提的玩笑,在现实中其实有着更严肃的背景。唯一的区别是,奥本海默夫妇想送给别人收养的不是彼得,而是他的妹妹托尼。

托尼出生时,正值罗伯特全身心投入“曼哈顿计划”,他连睡觉的时间都几乎没有,更不用说履行父亲的职责了。当时基蒂可能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于是离开洛斯阿拉莫斯,去外地休养。期间,她让朋友帕特·谢尔照顾尚在襁褓中的女儿。

《美国普罗米修斯》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片段:罗伯特去谢尔家看望托尼时,深切地感受到谢尔夫妇能给予孩子的爱和关注,是他自己无法提供的。谢尔回忆说,当时罗伯特问她:“你们愿意收养她吗?”尽管奥本海默夫妇最终还是抚养了两个孩子,但他们的家并非充满温情的环境,不过也有朋友和熟人回忆说,曾看到基蒂和罗伯特对彼得和托尼表达过深厚的爱意。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罗伯特·奥本海默都是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科学巨匠,但他们并非挚友。在奥本海默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时,他认为爱因斯坦的贡献虽然有价值,但已属于过去;而爱因斯坦则公开表示,他对量子物理学这一整个领域都极为怀疑。尽管如此,当两人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共事时,还是建立了基于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这种尊重更多是针对彼此的人格,而非学术成就。

影片中描绘的两人在研究院交谈的场景,大体上符合他们真实关系的可能状态。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奥本海默在参与“曼哈顿计划”期间,会去找爱因斯坦核对原子弹可能意外引爆地球的概率计算结果。

部分原因是,当时他们还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彼此——两人在高等研究院共事是多年后的事;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曾明确表示,彼此在物理学领域的观点存在很大分歧。

对奥本海默的窃听

《奥本海默》中有大量情节发生在闭门听证会期间——罗伯特·奥本海默试图对政府拒绝授予他绝密安全许可(这一许可能让他继续担任政府顾问)的决定提出上诉。在此期间,我们了解到,尽管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采取了严格的安全措施,但仍有一位出生于德国的科学家克劳斯·福克斯在“曼哈顿计划”中工作,他一直在向苏联传递研究情报。

影片暗示,奥本海默未能发现团队内部的间谍活动,是联邦调查局(FBI)加强对他监视(包括监听他所有电话)的导火索。

但事实上,奥本海默在战前就与左翼圈子来往密切,从他快30岁时起,就一直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影片提到了关于他过往的数千页文件记录,以及多段谈话录音,因此,影片选择将福克斯事件作为政府加强对奥本海默监视的转折点,这一点令人感到奇怪。

《奥本海默》中,二战后的情节着重展现了罗伯特·奥本海默在推动美国政府更开放地对待原子能问题上的无力——他希望美国与其他国家分享研究成果,并开展裁军谈判。影片还将他塑造成刘易斯·施特劳斯政治阴谋的天真受害者:施特劳斯通过秘密会议诋毁奥本海默的名声,使他无法在冷战期间的原子能讨论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当然,影片也呈现了奥本海默与哈里·S·杜鲁门之间那场真实发生的灾难性会面——美国总统称这位科学家为“爱哭鬼”。这些情节并非虚构,事实上,奥本海默的遭遇大致如此。

但影片过分强调了这些负面情节,却没有公正地展现奥本海默在二战后华盛顿政坛实际拥有的影响力。作为一位备受尊敬的物理学家,他能够接触到政府中最重要的人物,即便他无法总是说服他们摒弃对苏联核能力的担忧,采取与他主张一致的行动。他曾是极具价值的政府顾问,甚至能与美国国务卿以名字相称——这绝非无足轻重的地位。

在《奥本海默》的框架故事中,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刘易斯·施特劳斯看似处于“受审”状态,但他却表现得十分镇定。在这些情节中(施特劳斯正在参加美国商务部部长的提名听证会),人们普遍认为他获得这个内阁职位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奥尔登·埃伦瑞奇饰演的参议院助手也毫不怀疑这一点,认为听证会只是走个形式,最终他肯定会获得任命。直到大卫·希尔出庭作证反对施特劳斯,参议院才重新考虑,最终以微弱优势否决了他的提名。

但事实上,参议院中早就有一批人决心要否决他的提名。施特劳斯与参议员克林特·安德森积怨已久,他们的关系恶劣到1959年《时代》周刊将其描述为“血海深仇”。这场漫长的政治斗争最终导致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五位遭遇内阁提名被否决的总统。

尽管施特劳斯对奥本海默的打压是他未获提名的原因之一,但这远非关键因素。

《奥本海默》接近尾声时,刘易斯·施特劳斯仿佛成了《史酷比》里那种“即将逍遥法外”的反派——他获得美国商务部部长提名的前景看似毫无悬念,这将让他在华盛顿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声望。但随后,大卫·希尔(拉米·马雷克饰)发表了毁灭性的人格证词,指控施特劳斯出于个人恩怨摧毁了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职业生涯,认为他缺乏担任这一重要职位所需的品格。

这一证词立竿见影:包括年轻的约翰·F·肯尼迪在内的参议员纷纷改变投票立场,让施特劳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现实中,大卫·希尔确实在施特劳斯的内阁提名听证会上发声反对他,称施特劳斯试图撤销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整个事件“充满了疯狂和非理性”。但希尔并非唯一一位在听证会上就施特劳斯对奥本海默的打压提出批评的科学家。

当时担任美国科学家联合会主席的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家大卫·R·英格利斯,早在一周前就在听证会上对施特劳斯提出了批评,称他“品格存在重大缺陷”,在与奥本海默打交道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报复心”。早在希尔加入听证会之前,这番话就已经让参议员们开始质疑施特劳斯是否适合担任这一职务。

《奥本海默》虽还原了奥本海默的关键人生节点,却因篇幅和叙事需要省略了诸多细节。**在这些被忽略的历史事实中,你认为哪一个最能改变人们对奥本海默的固有印象?** 是他年轻时的“苹果投毒”事件,还是他在华盛顿的真实影响力?

来源:悠悠趣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