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底的平遥,秋意未深。白日里,城墙被阳光熨帖得温暖,夜色则已浸染秋凉。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就是在这样的秋日时分,与热爱光影的人们,完成了一年一度的盛大奔赴。作为本届盛会的重要合作伙伴,劳力士于9月25日至9月30日携手平遥国际电影展共同呈献了“大师·对话”系
9月底的平遥,秋意未深。白日里,城墙被阳光熨帖得温暖,夜色则已浸染秋凉。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就是在这样的秋日时分,与热爱光影的人们,完成了一年一度的盛大奔赴。作为本届盛会的重要合作伙伴,劳力士于9月25日至9月30日携手平遥国际电影展共同呈献了“大师·对话”系列学术活动。包括贾樟柯导演在内的多位全球知名电影大师、先锋创作者、新锐电影制作人和知名电影机构代表参与其中,共同探讨电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大师·对话”温故1984,贾樟柯对话冯小刚与刘震云 ©PYIFF
“大师·对话”釜山往事,主持人贾樟柯 ©PYIFF
■ 年轻活力 开放姿态 这里是电影的“汇合点”
19世纪的平遥,商旅的辙痕从这里向外延伸,以平遥为枢纽,商贸为桥梁,晋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如今,跋涉的商队化作了流动的光影,千年古城展开了新的叙事。以电影为纽带,人们聚集在这座拥有近3000年历史的古城。来自世界各处的故事在此交汇,来自全球的电影人与影迷在此产生联结,不同的思想与观点在此碰撞,生发出全新的枝丫。
这正是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将主题定为“汇合点”的原因: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打破语言与文化的壁垒,让全球的故事在此碰撞、融合、创新。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办人、劳力士代言人、知名导演贾樟柯眼中,平遥不仅是地理上的交汇处,更是思想碰撞的熔炉:“电影节除了让大家观看最新的影片、从不同国家的电影里感受艺术与情感之外,还有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包括电影工作者分享他们的观点、理解、经验、问题等,这些交流的机会都是电影节需要提供的。电影节既是电影放映的地方,也是观点交锋的地方。”
这个创立于2017年的影展尚算年轻,它也尤其关注年轻的声音与力量。在展映世界各国优秀影片的基础上,平遥国际电影展尤为注重发现并积极推广新兴及发展中国家青年导演的优秀作品,为这些影片提供发声的平台。
很多原本不为中国观众了解的影片与影人,正是从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始为人所知。贾樟柯以意大利影片《还有明天》为例进行说明:“这部电影去年入选了我们的首映单元。这个单元不像我们的其他单元有那么严格的首映要求,只要求中国内地首映。当时这部影片其实已经在中国台湾上映了,反响平平,票房很差。但是选片团队跟我说,他们选到一个很好的意大利电影,是一位导演的首作,我决定那就放出来。结果去年在平遥放映之后,它一下就爆发了,观众特别喜欢,随即就有很多影评、报道,到今年3月8号公映的时候,已经有很多观众通过平遥电影展了解了这部影片。它从一个只有骨灰级影迷才了解的电影,变成了一个为大众所知的电影。最终,除意大利本土市场外,中国市场是它的国际市场票房冠军。”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命运转折,正是平遥国际电影展价值的最佳注脚。
■ 思想碰撞 薪火相传 大师班见证互通互鉴
2024年,贾樟柯成为劳力士代言人。同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增设了一个被很多人喜爱的环节——“大师·对话”系列学术活动,由劳力士携手平遥国际电影展共同呈现。包括贾樟柯在内的多位全球知名电影大师、先锋创作者、新锐电影制作人和知名电影机构代表受邀参与,在此共同探讨电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今年,“大师·对话”进入第二届,回顾今年的关键词,或许是“跨越”。时间的跨越、国家的跨越、文艺形式的跨越……我们听冯小刚与刘震云从电影与文学的角度回顾创作历程,如同一次中国电影发展的记忆复苏;看毕赣、霍猛、蔡尚君这三位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齐聚一堂,探讨创作者如何与各种变化“握手”;看各位中外电影人对话,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理念与创作经验互通互鉴。
贾樟柯说:“一个好的电影节,应当催生有价值的讨论。”大师班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方式,它不仅呈现电影,更呈现思想。“我们不会讨论过于陈旧的话题。”贾樟柯强调,大师班的每个话题都是策展团队观察近一年电影发展趋势后精心设计的。比如“此刻握手”这个主题,就是在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段国际电影节入围困难期后,今年突然有三位导演在国际影坛取得突破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个成就好像发动机重新启动之后的状态,它急需让年轻一代的导演被关注到。”
在平遥,大师班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激情的重燃。贾樟柯笑言,电影创作有时会让人疲劳,因为制作周期很长,“如何保持像劳力士这样的恒动激情、恒动的创造力,有时候需要电影工作者在线下多互相交流,彼此激励,甚至是相聚本身就很重要”。他特别提到像毕赣、霍猛和蔡尚君这些同在北京的导演,反而在平遥的大师班上实现了难得的相聚。“大师班不仅是电影工作者跟观众的相聚,也是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一种相聚。”
贾樟柯还特别强调了大师班活动以及导师指导在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他表示:“电影需要发展,需要前进并保持活力,这样才能不断展现世界的变化和我们面临的问题。这无法仅靠一代导演来完成。如果我们希望延续电影艺术的发展,就必须把火炬传递给年轻一代。”
为延续平遥国际电影展颂扬优秀电影,以及培养新一代电影人才的传统,贾樟柯通过制作一系列“平遥时间 II”短片记录每场“大师·对话”活动。
■ 艺术传承 恒动不息 劳力士与艺术的双向奔赴
大师班并非单向的传授,而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它让年轻电影人得以近距离聆听前辈的智慧,也让不同代际、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在此相聚、互燃激情。而劳力士通过呈现“大师·对话”活动,亦充分展现品牌对艺术发展的支持,以及通过“艺术传承·恒动不息”计划履行对全球文化的长期承诺。
逾半个世纪以来,劳力士一直致力于与全球各地出色的艺术家及主要的文化机构合作,更通过“艺术传承·恒动不息”计划推动艺坛缔造卓越成就,促进专业知识世代相传。
贾樟柯与劳力士的结缘正是因为“艺术传承·恒动不息”计划中的劳力士创艺指导计划。这一计划旨在通过导师对艺术新秀长达两年的一对一指导,助力宝贵知识与手艺的传承。贾樟柯是2023至2024年度的导师,通过这次接触,他对劳力士产生了新的认识:“我最开始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流程,就是找一个门生来聊聊天拍拍戏。但其实不然,整个计划动用到非常多的资源,涉及范围非常广。首先门生的选择要通过一个选拔委员会,成员都是全球资深的电影工作者,包括柏林电影节与东京电影节的主席等。我提出想和发展中国家的年轻导演合作,最好是来自亚洲。因为机会难得,我知道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想拍电影会更加的艰难,而劳力士会为门生提供几乎所有的支持,这样的机会很宝贵。”
经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拔和面试,5位候选人名单摆在了贾樟柯的眼前。最终由他选择一位成为门生。“这样完整的选拔流程,如果没有劳力士的资源推动,是做不到的。劳力士不仅帮助门生,还帮助我这个导师。在整个计划过程中,我个人的创作也在持续,劳力士还帮我们的影片在多伦多、纽约等地做了推广。”
在贾樟柯看来,制表与电影高度契合,二者都是不分国界、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提及这一点,他还开玩笑地说:“相应来说电影要努力,劳力士能走到的地方,我们也要努力地把电影带到那个地方。”文/郜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