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大讲堂·文学与电影”第二季举行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5:36 1

摘要:10月24日,在中国电影120周年及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5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一场旨在定义未来的“文学与电影产教融合教育战略咨询会”及“北电大讲堂·文学与电影”第二季开幕式暨首期顶峰对谈系列活动,在北京电影学院海淀校区举行。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中国作家协会

10月24日,在中国电影120周年及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5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一场旨在定义未来的“文学与电影产教融合教育战略咨询会”及“北电大讲堂·文学与电影”第二季开幕式暨首期顶峰对谈系列活动,在北京电影学院海淀校区举行。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阎晶明,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坦博尔集团执行董事、副总经理侯增江等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开幕仪式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张民主持。

周志军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电影学院的简称,从“北影”更名“北电”,虽改动一字,但内容会更加精彩。她强调,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创作新格局,电影教育亟须回答如何从“技能训练”转向“心智培养”的问题,答案就藏在文学中。而北电大讲堂第二季的启动是一次“主动回归”、一次面向未来的再出发,通过与中国作家协会的密切合作,将文学现场、教学现场与产业现场相互转化,实现教学改革与行业实践同频共振。

她表示,刚刚胜利闭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北京电影学院有着悠久的电影人文传统,在新的历史情景下,北电将矢志不渝坚守这份事业的初心。致辞最后,她祝愿北电大讲堂成为中国电影教育一个长久矗立的学术高地。周志军书记的发言,为整个活动定下了“以文学重塑电影教育内核”的主基调。

江平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电影与文学共生发展的百年历程,指出电影与文学是一对永远不可分割的姊妹艺术。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他认为人工智能始终无法完全替代文学所能表达的人类真情实感,唯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真正深入人心的作品。

作为独家战略支持单位代表,侯增江在致辞中表示,品牌文化也是用叙事构建品牌认同,与文学、电影异曲同工。坦博尔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建“未来影像实验室”,希望通过艺术赋能品牌文化,以光影之力彰显人文之美。

阎晶明在致辞中指出:“文学与电影的结合,不仅是一种艺术共振,更是一种文化战略。”推动文学与电影融合,是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致辞最后,他对北电大讲堂提出了三点期许:平台升级,打造全国文学与影视融合的智库高地;精品涌现,打造反映时代变迁、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品力作内容生态;青年成长,鼓励青年学子以文学滋养影像语言,成长为有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创作者。

最后,由主办方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阎晶明,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俞剑红和其他七位嘉宾共同拉开卷轴,正式启动“北电大讲堂·文学与电影”第二季。

紧随其后的开篇对谈,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孙甘露与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张冀,共同围绕小说《千里江山图》的影视化改编展开,为文学与电影双向赋能的战略共识提供了鲜活的创作论注脚。对谈从“物质真实”(考据细节构建可信度)、“人物弧光”(普通人身份连接历史与当代)、“结构创新”(迷宫式叙事打破类型窠臼)、“情感内核”(以纯粹情感守住创作“心跳”)四个层面,展示了“文学赋能”的微观路径,揭示了背后的深刻内涵。

孙甘露首先分享了自己创作过程中还原了1933年上海所做的极致考据,并强调这种对物质细节的精准把握是构建叙事可信度、激起观众想象的基石。张冀坦言,他选择改编《千里江山图》,正是被小说中一群“有职业的普通人”所吸引,看到了与当下年轻人相通的生存状态,从而找到了历史与当代的情感连接点。对谈主持、文学系副教授杨蕊最后总结:“一切的技术与结构,最终都要落到人最纯粹的情感上来。”

来源:塔克尔take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