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倒闭潮来临,哪个技术可以成为院线救命稻草?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23:40 1

摘要:今天早上路过我经常去的那家影院,明明已到营业时间,灯却仍黑着,门口全用易拉宝挡着。看来可能撑不下去了,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这两年我去他家,除了过年贺岁档的几个片子,其余场次最多四五个人,大多时候都是我们一家包场。

今天早上路过我经常去的那家影院,明明已到营业时间,灯却仍黑着,门口全用易拉宝挡着。看来可能撑不下去了,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这两年我去他家,除了过年贺岁档的几个片子,其余场次最多四五个人,大多时候都是我们一家包场。

包场对喜欢清静的观众来说固然爽,可对院线而言,算上各种成本,相当于每场都在亏钱。疫情期间院线更是惨淡,关门时间比营业还多,很多影院没撑到放开就停业了;而好不容易熬到现在的,也没好到哪里去——疫情彻底改变了许多消费者的习惯。比如我,那三年一次影院都没去,渐渐改成在家用投影机看,直到2024年夏天才带孩子去看了《神偷奶爸4》。

再者,如今好莱坞大片疲软,再无当年漫威进口片盛况,反倒是国产电影越来越给力,冷不丁就能给观众带来惊喜;像《哪吒2》《流浪地球2》这类高水准影片,还能把部分观众拉回影院。

然而好作品可遇不可求,对院线仍是杯水车薪。那院线还有救吗?我觉得仍有机会。回想过去十几年院线经济一路爬升,契机不少:比如《阿凡达》点燃的3D热潮,制作精良的3D电影确实提升了沉浸感,观众愿意多掏钱看3D版;又如IMAX的引入——我所在城市直到2012年才开出第一家IMAX影院,当时不少发烧友不惜跑十几公里就为看IMAX版。我查了下,2025年西安已有14家IMAX影院,最早开业的大明宫IMAX却已停业。

面对当下低迷,还有什么新技术能把观众拉回电影院?我最近看到一些行业动态,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如今国内外,院线背后的技术方正积极推出各种方案,优化观影体验;只要这些技术能顺利落地,制片方也不掉链子,院线仍有回春可能。

三种值得关注的新技术:杜比视界放映技术、三星Onyx LED电影屏,以及48 fps高帧率技术。

下面简单聊聊它们的卖点与升级成本。

杜比视界放映技术

对影音发烧友而言,杜比视界并不陌生,它是目前最成熟的HDR技术之一。HDR即高动态范围,不仅黑白层次更丰富,色彩数量也大幅提升。市面上还有HDR10、HLG、HDR10+等标准,但杜比的优势在于同时掌握音频(杜比全景声)与画面技术,形成完整影院打包方案;其他厂商往往只擅长一端,杜比的全覆盖让观影效果更有保障。合作院线一多,制片方也愿意为其定制片源,杜比这盘棋就此盘活。

此次院线升级方案是将放映机换成科视提供的三色激光高亮度杜比视界机型:纸面数据达4000尼特峰值亮度、100万:1对比度、95% BT.2020色域,提升显著,但单厅改造成本高达300–400万元。

杜比视界在家用领域同样受欢迎,片源在支持设备上可自动实现最佳色调映射。业内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是HDR10+,可惜后者片源稀少——没有内容,再强的技术也是硬伤。

三星Onyx LED电影屏

三星既是硬件供应商也是家电巨头,近年凭借量子点与Micro LED打破LG在高端面板的垄断。眼看自家百万级Micro LED电视年销量有限,三星干脆下放部分技术转向影院——影院不像客厅,无需近距观看,尺寸做大即可。

三星已在欧洲签约120家影院,宣传口号颇为夸张:要“改变院线放映方式”。LED屏自发光,和传统的“投影机+幕布”截然不同:亮度据称可达300尼特,虽不及杜比视界标称的4000尼特,却比当前院线几十尼特翻了几倍;像素精细度远超广告屏和演出背景,观众在座位上能看到极清晰的画面。传统投影难免聚焦色散,激光机打在金属幕上还会出现散斑,而LED屏像电视一样,每个像素都可精准控制。

像Micro LED一样,LED屏每个像素可单独关闭,实现真正黑场,因此亮度虽仅三四百尼特,对比度理论上却可无限大。亮度和对比度哪个更重要?并无定论:有人偏爱高亮度带来的阳光感与色彩冲击力,也有人追求干净深邃的黑,为此不惜把房间涂成黑色。一位发烧友说,当房间足够黑、投影黑位足够低时,沉浸感会大幅提升,因为观影时眼前再无干扰元素。

我一位群友在我的推荐下入坑OLED电视,用几天后感叹:“自打用了OLED,感觉之前的电影都白看了。”虽有夸张,却也说明高对比度能带来全新体验。

我家附近就有一家三星Onyx LED影院,我网上搜评价时,看到一条留言:“感觉很奇怪,屏是直射光,非常亮,像在看电视;而且厅里还会留几盏灯,更像看电视。”我尚未亲测,不知是否客观,但这条信息清晰表明:LED屏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观影体验。

不过三星方案升级成本极高,需全面改造,且作为大厂主推的新技术,价格高也在意料之中。

48 fps高帧率

高帧率电影最早由李安推动,最具话题的两部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与《双子杀手》。好莱坞对此技术并不热衷,这些年采用高帧率的影片寥寥无几。我理解这种谨慎:虽然李安团队宣传高帧率可提升真实感,但我多次观影后发现,激烈动作场景确实更清晰流畅,是加分项;可一旦镜头相对静止,人物的自然抖动在高帧率下会显得过于突兀,容易出戏。

然而每次看完60帧电影,再回看24帧,确实会觉得后者在镜头移动段落出现卡顿,令人不适。可见高帧率有用,但像李安那样全程超高帧率并不合理。

去年我看到卡梅隆提出48 fps方案——刚好是24帧的两倍,既能在动作场景提升流畅度,又能降低高帧率带来的出戏感。最近国内上映的《侏罗纪世界:重生》就提供了48 fps版本,且据称欧美暂无,属中国特供。此次48 fps版在国内也是试水,采用了名为TrueCut Motion的新技术制作。

TrueCut Motion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可对原有24帧影片进行后期处理提高帧率,减少抖动与模糊,同时支持可变帧率,让不同终端按能力显示最佳帧率——类似PC显卡对游戏的动态渲染,让放映更灵活,帧率不再“一刀切”。

相比李安推动的120/60帧,48 fps更合理,辅以精细调整工具,使高帧率应用更克制:既增真实感,又减不适感。单厅改造成本约100–180万元,是三者中最低的。

虽然如今院线低迷,但背后的技术厂商仍在大胆尝试,希望借新技术为市场注入活力。假以时日,这些技术若能开花结果,将带来全新观影体验。作为影迷,我也希望升级后票价别涨得太狠!

来源:影音小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