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晓明、贾樟柯、祖峰、廖凡这些名字凑在一起,怎么看都该是部能吸引不少目光的电影,但《阳光俱乐部》上映4天,票房数字才刚过480万,很多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片。
黄晓明、贾樟柯、祖峰、廖凡这些名字凑在一起,怎么看都该是部能吸引不少目光的电影,但《阳光俱乐部》上映4天,票房数字才刚过480万,很多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片。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部普通的群星商业片,看了才发现它选了条不太好走的路用癌症的壳,装着关于“怎么和生活变故相处”的内核。
这部片的题材是癌症,这两年讲病痛的电影不少,《送你一朵小红花》《我不是药神》都火了,大家好像对这类故事很买账。
但《阳光俱乐部》没跟着走励志路线,它没花太多篇幅讲治病多辛苦,反而把镜头对准了一个特殊的家庭。
黄晓明演的吴优,四十好几的人,心智却停留在10岁,平时全靠妈妈和大哥照顾,本来一家人过得安安稳稳,直到妈妈突然晕倒,检查结果出来是胰腺癌晚期,没法治。
兄弟俩的反应特别不一样。
大哥想着去美国找尖端科技,总觉得能盼来奇迹;吴优没懂那么多,他就认准自己的“快乐哲学”妈妈喜欢晒太阳,他就砸了卧室的墙,装了块大玻璃,把房间弄成像养美人鱼的鱼缸。
妈妈提过年轻时在上海有个老相好,他就到处问,先找小区保安,又找邻居女业主,一门心思要帮妈妈圆这个梦。
本来想这部分会拍得很催泪,结果看下来反而觉得很暖,吴优的纯粹没掺一点杂质,不像大人那样会想“做这些有没有用”。
可偏偏是这份纯粹,后来又捅破了真相一次聊天,他随口说“这样你的胰腺癌就会被治好啦”,妈妈瞬间愣在那,之前的平静一下子碎了。
这种没刻意设计的“破防”,比刻意煽情更让人心里发沉,吴优这种看似天真的应对方式,其实背后还有个重要的支撑蔡博士的“阳光俱乐部”。
贾樟柯演的蔡博士,天天喊着“让阳光照进心房”,说什么“多晒太阳像植物光合作用”“吃苹果能不生病”,听起来就像成功学骗局,甚至有点像邪教。
可对吴优来说,这些简单的话就是定心丸,他在俱乐部里能找到归属感,因为蔡博士哪怕是装的,也没把他当“特殊人”看待。
后来廖凡演的警察找上门,一句“你办的是阳光俱乐部,成天戴个墨镜怕见光呀”,才算戳破了蔡博士的伪装。
搞不清的是,这个明明在骗钱的人,偏偏给了吴优面对困境的勇气。
更有意思的是电影的颜色,明明叫“阳光俱乐部”,画面里却满是蓝色、绿色的冷色调,大多时候都是阴天,就算有太阳,也裹着层冷滤镜。
很显然,导演没打算用暖色调讨好观众,这种反差反而让故事更真实生活里的“阳光”,本来就不是时时刻刻都暖烘烘的。
这种反常识的表达,其实不是导演随便拍的,熟悉魏书钧的观众应该知道,他的电影里总少不了“困”这个字。
之前的《河边的错误》,角色困在凶杀案的迷局里;《永安镇故事集》里的人,都困在小镇的各种意外里;《野马分鬃》的少年,困在自己的草原梦里。
《阳光俱乐部》也一样,吴优困在孩童般的认知里,蔡博士困在自己装出来的“成功”里,妈妈困在没说出口的遗憾里。
这些角色都有自己的问题,可导演没给任何一个完美结局,本来想把它归到商业片里,但后来发现它还是带着魏书钧的文艺劲儿。
片里客串的都是导演,李杨演妈妈的老相好,他拍过《盲山》《盲井》,最懂怎么拍现实里的无奈;徐磊演装修工,他的《平原上的夏洛克》满是乡土的鲜活。
还有电影用的4:3画幅,像老照片一样,这种在商业片里少见的设计,让片子多了层复古的厚重感,这部片肯定讨不了所有人喜欢。
它没像其他电影那样给“逆袭”“治愈”的爽点,反而把生活的不完美摆出来,有人觉得看不懂,有人觉得太压抑,票房差好像也在意料之中。
但不能因为票房不好,就否定它的价值。
它没讲“癌症能被打败”的童话,而是说“就算面对绝症,也能找自己的活法”吴优的纯粹,妈妈最后和老相好牵手的笑容,这些都是生活里的小光。
它不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片,更像导演借故事说心里话:别总等着电影给你灌鸡汤,生活的真相有时候就藏在那些不完美里。
就像片子里说的,“有缝隙,阳光才会穿透进家里”。
要是你也对那些千篇一律的励志片有点腻了,或许可以看看这部《阳光俱乐部》,它没那么热闹,却能让人静下来想想怎么和生活里的变故好好相处。
来源:史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