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浴血和平》揭示时代风云背后的历史逻辑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09:40 1

摘要:《志愿军》系列电影的前两部作品将镜头对准战场上的两军对垒,其间穿插着人物命运的波折与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这两部影片既逼真地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图景,也生动地书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昂扬的精神面貌与顽强的战斗意志。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海报

《志愿军》系列电影的前两部作品将镜头对准战场上的两军对垒,其间穿插着人物命运的波折与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这两部影片既逼真地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图景,也生动地书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昂扬的精神面貌与顽强的战斗意志。

在《志愿军:浴血和平》(以下简称《志愿军3》)中,影片的叙事重心有所调整。战场上的激烈交锋不再是重点,故事主线转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与“联合国军”在谈判桌上的外交博弈。片中的战争戏份是为文戏服务的,并直接影响谈判进程。因此,影片要使文戏与武戏和谐共融,并在多线并进中梳理出清晰而饱满的情感脉络。

对“和平”之路的洞察

《志愿军3》出场人物众多,多条情节线索交织缠绕,初看难免有眼花缭乱之感。但影片的核心戏剧冲突非常明确:中国人民争取和平的诚意和善意,遭遇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蓄意破坏。这一冲突较为宏大,若处理不当容易流于空泛,影片需为这一主题找到具体而微的叙事支点。最终,故事落脚在停战谈判代表团的翻译队上,并聚焦于队长林月明与新队员李晓两人身上,通过她们的视点与经历牵引出谈判内外的风云变幻。

在林月明与李晓之间,影片勾勒了一段动态的人物弧光,以迂回的方式传递主题的深意。起初,李晓因经历了战争创伤,与敌人有血海深仇,对和平的可能性充满怀疑;林月明则因身份与职责所在,坚信和平值得争取。随着剧情的推进,李晓逐渐转变想法,对和平充满希望;倒是林月明在现实的冲击下,信念一度动摇。

影片通过志愿军战士的战斗与牺牲对林月明和李晓情感与思想的触动来表述,这就决定了战场人物必须与她们存在某种关联,部分戏份必须采用两位女性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而在呈现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这类宏大场面时,影片又需采用全知视角以展现战争的壮阔全景。这种视角的切换,容易造成情感表达与情节内容上的割裂感。像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的牺牲,金城战役里张孝文、吴本正那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由于与两位女主角缺乏交集,彼此之间的情节关联与情感互动就显得有些牵强。

而那些与两位女主角有深厚情感联系的人物牺牲时,往往能带来更饱满的情绪张力,并与主题紧密呼应。如孙醒,他在上一部中已与李晓相识,彼此间有朦胧的好感。孙醒因美军的卑劣偷袭而牺牲时,李晓在切肤之痛中悲愤地质疑和平在哪里。同样,与李晓、林月明有过交往的姚排长的牺牲,也让林月明怀疑和平是否存在。

影片试图在两个方面维持平衡:一方面以全局视野呈现战争场面,歌颂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与豪迈;另一方面又将战场作为背景,使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谈判进程,最终表达出对“和平”之路的深刻理解。

对“牺牲”的多种表现

《志愿军3》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情节设计方式,以“牺牲”作为贯穿全片的意象。影片对战士们的牺牲体现出多元的情感态度:有痛心,有憋屈,有无助,更有敬重。相较前两部以悲壮激昂为主调的英雄主义叙事,本片在延续对志愿军战士崇高礼赞的同时,注入了更为多样的情感元素。

观众看到黄继光在上甘岭挺身而出,以身躯堵住敌人的枪眼。他的身体被击碎,但手臂依然高举。那一刻,他托起的不只是战斗的信念,更是一个民族以惨烈的方式写下的不屈誓言。这样的牺牲铸就了志愿军的军魂,褒奖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信仰与付出,甚至传递了“以武止戈”这一深厚的中国文化理念。

另外几位战士的牺牲,不像黄继光这样壮烈,而是多少令人憋屈。孙醒在中立区与一名美国军官对峙时,义正词严地表明中国人绝不会屈服,并将对方的领章放入铁罐以示轻蔑。结果,美国军官竟从背后开枪将他射杀。孙醒的牺牲方式将那份郁结之情长久地留在了观众心中:中方有理有节,未在中立区开火,却只能任由对方破坏规则。

这样的情节固然彰显了人物的纪律性与大局观,却因规则的不对等,让观众在共情中夹杂着无奈与沉重。为此,影片借张孝文、李晓之口解释了他们的行为逻辑:中国人既能英勇作战,也愿为恪守规则、维护和平的民族形象而主动牺牲。

影片对赵安南之死的处理则呈现出鲜明的浪漫色彩。奔赴前线前,有战士托他带上一箱红花,准备在庆功会上装点会场。途中,赵安南所乘车辆被定时航弹炸翻,刹那间红花漫天飞舞,撒落一地。在苍茫的褐色战场上,这片红色格外耀眼,既充满诗意,又饱含悲情,像以一场高饱和度的红色仪式,向赵安南致以最深情的敬意。

林月明牺牲前,拖着疲惫的身躯躺下,请李晓为她点上最后一支烟。当林月明安静地睡去,香烟悄然滑落在地,那仿佛是生命中最后的微小遗憾,又像是人生得到大圆满之后一次温暖的告别。

可见,在表现英雄的牺牲时,影片并未局限于壮烈这一种表达方式,而是大胆运用高速摄影、局部色相、暖色调与舒缓运镜等方式,突出人物牺牲时的内心平静。在一部气质粗犷阳刚的战争片中,这些充满诗意的艺术手法,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也为观众营造出沉静回味的时刻。在对英雄壮举的感动与敬佩之余,观众更能深切体会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之路的艰辛坎坷。

对英雄人物的建构

影片在表现英雄人物的牺牲时,突出了他们面临的内心冲突。正是通过这些冲突,影片的主题表达慷慨激昂又至性至情。

在孙醒身上,他放下愤怒与仇恨,坚守中立区不开枪的规则。姚排长则在生死关头放弃还击,以自我牺牲顾全大局。张娟在医疗设备匮乏的条件下,面对感染鼠疫的战友,用嘴为十余人吸痰,最终献出生命。赵安南已向前线运送物资百趟,心中牵挂母亲,却仍在忠孝之间选择继续奔赴前线。而黄继光在个人生死与战场胜负之间,毅然以胸膛迎向枪口。还有林月明,为了谈判工作的顺利进展,压制丧夫之痛和思子心切,隐瞒病情,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概括而言,志愿军战士在生死关头所面对的,往往是个人生命与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抉择,而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后者。这种以大局为重的牺牲精神,对美国人而言难以理解,甚至难以置信。在美方的逻辑中,为赢得战争、争取更大利益,可以无视规则与道义。通过这种对比,影片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形象。

当然,要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兼顾众多人物的个体命运,并让战场态势与谈判进程相互呼应,这对影片而言是重大挑战。《志愿军3》虽视野开阔,运筹帷幄,但也难免在某些角色塑造上显得单薄,部分情节转折略显生硬。而这部影片最值得肯定的,是它在主题表达上的角度创新与深度突破。它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谈判桌上的针锋相对,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淬炼出的精神品格,那是对和平的执着、对信义的坚守,以及在绝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格光芒。这正是其超越一般战争片的地方:不只记录历史的前景,更洞穿历史风云背后的运行逻辑,深刻呈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气度和文明底色。(龚金平 作者系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