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4日,奥斯卡最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炸药屋》在Netflix上线,片中虚构的“美国反导系统拦截失败致芝加哥核爆”剧情,直接引发五角大楼罕见公开谴责。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一部好莱坞电影居然能让美国五角大楼紧急“辟谣”?
10月24日,奥斯卡最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炸药屋》在Netflix上线,片中虚构的“美国反导系统拦截失败致芝加哥核爆”剧情,直接引发五角大楼罕见公开谴责。
影片抛出“530亿美元投入仅换61%拦截成功率”的说法,与五角大楼宣称的“十余年测试100%成功”形成尖锐对立,一边是电影里的末日场景,一边是官方口中的“铜墙铁壁”,到底哪套说法更接近真相?
毕格罗的作品向来以贴近真实军事场景著称,从《拆弹部队》对战场细节的还原到《猎杀本·拉登》对反恐行动的写实刻画,她擅长用紧凑叙事揭露权力中枢的决策困境。
《炸药屋》延续了这一风格,将故事聚焦于导弹发射后18分钟内的危机处理:美军导弹防御局(MDA)在太平洋上空发现一枚来源不明的洲际弹道导弹,阿拉斯加州格利利堡随即发射两枚陆基拦截弹,结果一枚未能成功发射,另一枚直接脱靶,最终导致芝加哥遭遇核爆。
毕格罗曾向Netflix解释,创作初衷是展现决策者在信息有限时的混乱与无力,这18分钟的叙事本质是对权力局限性的探讨。
但五角大楼显然不接受这种“艺术表达”,10月25日,彭博社援引五角大楼备忘录显示,导弹防御局明确指责影片“严重丑化其防御能力”,强调现役系统“过去十余年测试中展现100%拦截成功率”。
双方的核心争议集中在两个关键数据上:成功率与成本,影片中,角色提及美国反导系统耗资500亿美元,拦截成功率仅50%,随后修正为61%。
而五角大楼澄清,2020年政府问责局报告显示实际投入已达530亿美元,且计划追加100亿美元用于研发维护,同时驳斥成功率数据是“基于早期原型机的错误结论”。
有趣的是,影片编剧诺亚·奥本海默并不退让,他表示所采用的50%-61%数据来自受控测试记录,参与创作的军事专家甚至认为61%已是乐观估计。
奥本海默还补充,美国陆基拦截弹库存不足50枚,即便系统真能达到100%成功率,实战中也难以应对多波次攻击。
这一说法并非没有依据,麻省理工学院与康奈尔大学学者曾对2002年至2009年的10次拦截试验分析发现,若严格以“命中弹头”为标准,命中率仅10%-20%,导弹防御局此前宣称的84%成功率包含了命中弹身的情况,而这种拦截无法阻止核弹头爆炸。
长期关注反导问题的专家劳拉·格雷戈也指出,美军测试多在理想条件下进行,实战中多枚导弹同时来袭时,所谓的“100%成功率”根本无从谈起。
更让五角大楼尴尬的是,影片上线的时间节点充满巧合,10月25日,也就是《炸药屋》上线次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完成关键试验。
据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汇报,该导弹飞行1.4万公里未达极限射程,在空中持续飞行约15小时,成功验证了规避反导系统的能力,普京明确表示这款武器全球尚无同类产品。
俄方测试与电影发布虽无关联,但两者叠加,直接放大了西方对俄乌冲突升级的焦虑,当美国反导系统的可靠性还在电影里饱受质疑时,俄罗斯已经拿出了能穿透任何防御的实战武器,所谓“对俄威慑”显得格外苍白。
这场争议还意外卷入了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推动的“金穹”计划,特朗普正为该计划筹资,他曾在2025年5月公开表示“金穹”需耗资1750亿美元,计划打造地基与天基传感器网络及拦截弹系统,应对高超音速导弹与弹道导弹威胁。
但美国企业研究所9月1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该计划成本远非1750亿美元能覆盖,根据覆盖范围与技术要求不同,实际成本可能在2520亿至3.6万亿美元之间。
类似项目向来有成本超支与延期的痼疾,美国新一代反导系统(NGI)就因设计不成熟、测试时间表紧凑面临延误风险,而替换“民兵3”导弹的“哨兵”项目成本已从600亿美元飙升至1300亿美元,触发了国会的成本审查条款。
五角大楼的态度在此刻显得格外矛盾:一方面强烈谴责电影“歪曲事实”,维护现有反导系统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又在备忘录中承认影片揭示了“威慑可能失效”,间接为特朗普的“金穹”计划提供了合理性。
这种矛盾背后,是美国反导体系的现实困境:政府问责局早已指出,关岛基地的反导架构存在明显弱项,需4至5艘“宙斯盾”战舰与“萨德”系统长时间开机才能勉强达标。
而“金穹”计划所需的在轨卫星群、新型拦截弹等技术尚处萌芽阶段,即便投入巨资,短期内也难以形成有效防御能力。
《炸药屋》引发的这场风波,本质上不是电影与军方的对立,而是公众对“反导系统性价比”的信任危机。
530亿美元投入与61%成功率的反差,“海燕”导弹的技术压制与“金穹”计划的成本黑洞,让美国反导系统的“神话”出现了裂痕,五角大楼越是急于撇清电影与现实的关联,越难掩盖其在反导能力上的底气不足。
说到底,电影终究是艺术创作,但它戳中的却是美国军事霸权的痛点,当“100%成功率”的官方说法遭遇多方质疑,当俄罗斯的新型导弹持续突破技术壁垒,美国所谓的“绝对安全”早已不是电影里的虚构场景,而是需要面对的现实难题。
这场由电影引发的争议,或许会让更多人看清:在核武器与先进导弹面前,没有真正的“金穹”,过度依赖技术构建的防御体系,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