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上映的《下一个台风》我去看了,导演是李玉,我一开始对这片子还挺矛盾的,李玉拍女性题材是真有一套。早年那些作品把女性的难说得又尖锐又细腻,但她也总爱犯个小毛病,偶尔会用浪漫感冲淡现实的狠劲,这次《下一个台风》到底是惊喜还是遗憾,我直到看到一个小细节才定了调。
刚上映的《下一个台风》我去看了,导演是李玉,我一开始对这片子还挺矛盾的,李玉拍女性题材是真有一套。
早年那些作品把女性的难说得又尖锐又细腻,但她也总爱犯个小毛病,偶尔会用浪漫感冲淡现实的狠劲,这次《下一个台风》到底是惊喜还是遗憾,我直到看到一个小细节才定了调。
电影开头,张伟丽演的角色看着挺中性,一开始都没说她是女的,后来张子枫演的姑娘住到她房间,她只能在渔排搭床睡。
有个镜头是张子枫从窗户里看,张伟丽正用床单把床围起来,再后来俩人聊天,张子枫说“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女孩”。
本来想觉得这细节有点多余,但后来发现这才是最懂女性的地方,这种“用东西挡一下”的小心思,好多女生都有过,不是矫情,是打心底里的不安全感。
这比大段台词说“她很没有安全感”管用多了,李玉这次没掉链子,用个小动作就把女性的共通感受抓准了。
聊完这个让人心里一紧的细节,咱们得说说这电影到底围绕啥事儿展开,它没扯那些虚的,核心就是两桩性侵案,还有四个被卷进来的女人。
这四个女人身份挺不一样的,有直接被侵犯的美院学生林沫沫,有受害者的女儿阿汐,还有强奸犯的妻子陈淑楠,另外还有个知道不少事的青蚵嫂,她们本来不认识,全因为这性侵案缠到了一起。
我觉得李玉这点做得特好,她没把性侵当成某一个人的“倒霉事”来拍,不是说“林沫沫真惨”就完了,而是通过这四个人,把女性在这种事里会遇到的各种困境都露出来。
有人要跟舆论斗,有人要跟自己的良心斗,还有人明明是受害者,却被逼着帮加害者说话,很显然,这不是个体的悲剧,是一群人的困境。
故事捋清楚了,就不能不提电影里最核心的“台风”这俩字,这玩意儿不只是个天气背景,里面藏的门道可多了。
台风不只是天气符号首先,它就是实打实的气象灾害,电影里台风要来的时候,岛民都躲到村里,林沫沫跟阿汐一家一起吃饭,聊起阿汐妈妈的事,没人愿意多说。
还有个晚上风特别大,窗外有东西拍打着响,后来发现是没收好的工具,俩姑娘还一起笑了,这些镜头看着平常,其实是在调气氛。
性侵题材本来够沉重的,加这些岛民日常和姑娘们的小互动,能让观众喘口气,也让角色更像真人,不是光靠“惨”撑着。
等林沫沫被性侵的事曝光,台风的另一层意思就显出来了,它像极了网上的舆论风向,林沫沫没证据,官司输了,想上诉还处处碰壁。
陈淑楠为了保住丈夫的工作,跑到街上喊,说林沫沫“勾引我男人”,煽动岛民骂她、扔鸡蛋,这场景我看着特熟悉,现实里不也这样吗?一旦有女性站出来说自己被侵犯,总有人先骂她“不检点”。
电影里那些岛民,男的嘴上帮林沫沫说两句,其实是觉得她年轻漂亮,女的倒过来骂自己男人,怕他们“看上林沫沫”。
如此看来,这小岛就是个小缩影,把父权社会里的那些拧巴事儿全演出来了,台风的两层意思弄明白了,电影里还有个对比特别戳人,两场台风的不同结果,把女性困境的复杂劲儿说透了。
电影里其实有两场台风,第一场台风让阿汐爸爸死了,阿汐妈妈被人污蔑“卖淫”,村里人还说这是“妈祖报复”,她受不了就自杀了。
第二场台风呢,方向变了,林沫沫这边有了更多受害者站出来,陈淑楠也交了证据,最后官司赢了,阿汐妈妈的冤屈也洗清了。
本来想觉得胜诉那段有点理想化,但后来发现导演早埋了伏笔,她没把“赢了官司”当成“大团圆”来拍,反而花更多镜头拍女人们抗争时的难。
青蚵嫂明明看到阿汐妈妈被侵犯,却为了孩子一直装不知道,直到查出癌症才敢说真相,林沫沫上诉的时候,其他受害的姑娘们都来法院,一个个面无表情,有个姑娘走出来就蹲下哭了。
这点我挺佩服李玉的,她没说“只要努力就能赢”,而是告诉观众,女性的处境就是这样,好结果像台风转向一样,有时候是意外,但女人们之间的牵连是真的,你帮我、我帮你,这份“抱团”又是必然的。
她们不是非要当“英雄”,只是没办法眼睁睁看着悲剧再发生,看完电影出来,我脑子里一直记着一句话,“无论风暴来与不来,女性得以存活,都不应当是一种侥幸。
”李玉这次没让浪漫感盖过现实,而是把女性的难、女性的韧都拍出来了,这片子不只是讲了个故事,更像是在问所有人,什么时候,女性不用再靠“台风转向”这种运气,也能安安稳稳地活着。
毫无疑问,这是今年值得一看的女性题材电影,它没给标准答案,但它让更多人看到了那些藏在“台风”背后的、女性的真实处境。
来源:司马秘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