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白宫》既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说,又令人大失所望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22:13 1

摘要:被冠以“知名导演”之名,对创作者而言既是荣光,也可能是枷锁。这样的头衔既能成为护身符——让评论家在面对平庸之作时依然心生宽容——也会成为一种无形的禁锢,使导演不得不在有限的“名导范围”内兜圈,唯恐作品不够“高尚”。

被冠以“知名导演”之名,对创作者而言既是荣光,也可能是枷锁。这样的头衔既能成为护身符——让评论家在面对平庸之作时依然心生宽容——也会成为一种无形的禁锢,使导演不得不在有限的“名导范围”内兜圈,唯恐作品不够“高尚”。

一旦作品不被认可,失望便会成倍放大。最近登上Netflix的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新片《炸裂白宫》(A House of Dynamite),正是这种两难处境的典型。它被寄予厚望,却最终成为本季最令人失望的作品之一。

要理解为何这部影片如此失速,不妨回顾毕格罗的创作轨迹。她以类型片起家,从《爱无止境》《近黑暗》《蓝钢》到经典动作片《惊爆点》,她以强烈的风格感与精准的节奏掌握赢得声誉。1995年的《末世纪暴潮》更是她创作生涯的转折点——这部受罗德尼·金事件启发的近未来惊悚片,以警示性的锋芒揭示了人类沉溺虚拟现实的危险。那时的毕格罗比她的前夫詹姆斯·卡梅隆更早觉察到科技幻觉的威胁。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她的声望与美国的政治现实双双高涨与震荡,毕格罗的作品开始直面国家与战争的阴影。《拆弹部队》与《猎杀本·拉登》审视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创伤,而《底特律》则在夏洛茨维尔骚乱背景下探讨种族暴力。这一系列作品让她成为美国电影中极少数能将政治、心理与视觉强度融合在一起的导演。

也因此,《炸裂白宫》的诞生似乎顺理成章。影片剧本出自前NBC新闻总裁诺亚·奥本海姆(Noah Oppenheim)之手——他刚为Netflix创作了由德尼罗主演的剧集《零日》。在《奥本海默》横扫奥斯卡之后,流媒体平台自然渴望再造一部“核恐慌惊悚片”。影片开场的确充满张力:一颗不明导弹在太平洋上被发现,从阿拉斯加美军基地一路上报到白宫战情室,目标直指芝加哥。短短19分钟的实时危机被拍得紧凑而惊心,仿佛预示着一场扣人心弦的末日叙事。

然而,高潮却在开端。随着倒计时归零,故事的能量迅速泄尽。影片随即陷入重复与停滞,不断在总统、将军和国防部长之间切换,反复回放危机前的片段,像一场无休止的“程序复盘”。

两小时的影片,真正的剧情不足二十分钟。曾经擅长因果结构的毕格罗,如今却让作品陷入自我循环。等到戏剧真正该爆发时,画面已然淡出。角色们困惑地问:“就这样?”——观众的心声也不谋而合。

在这种停滞中,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Netflix的工业化生产正如何侵蚀电影的视觉语言。《炸裂白宫》的影像平淡无奇,摄影师巴里·阿克罗伊德的手持镜头让人想起《24小时》或《白宫风云》,毫无新意。昔日以视觉力度著称的毕格罗消失了,连她作品中标志性的“坚毅女性”也不复存在。丽贝卡·弗格森饰演的角色原本似乎将成为核心,却早早退场,剩下的只是男性高官在阴沉的会议室中拯救世界。曾让她成名的那股敢于冒险的锋芒,在《底特律》票房失利后彻底被压抑。

于是,《炸裂白宫》最终唤起的恐惧,并非核灾难,而是导演自身的焦虑——害怕被视为“不再伟大”。影片越往后越紧绷,逐渐化为一块僵硬的化石。更令人唏嘘的是,它假设的世界——一个由专业、理性的官员主导的美国——早已被现实摧毁。与毕格罗早期作品中那种强烈的时代回应相比,这部作品显得滞后、分神,甚至与现实脱节。

当年的毕格罗,是那个勇于揭露伤口、敢于拥抱混乱的导演;而今天的《炸裂白宫》,则像一场被掏空的回声。它并不紧张,也不危险,只是在重复一种被世界遗忘的秩序。或许在导弹出现在雷达之前,毕格罗所描绘的美国,早已自我引爆。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见尘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