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多而散!10月26日票房,12部破100万,《捕风追影》未入局!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23:01 1

摘要:10月26日,各路热映电影的全天票房新鲜出炉,总体来看,票房呈现出多而散的格局,微观来看,最高的一部电影票房980万,其余均不高,突破100万的票房的多达12部,一向表现不错的《捕风追影》日票房47万,未进入百万票房行列。

10月26日,各路热映电影的全天票房新鲜出炉,总体来看,票房呈现出多而散的格局,微观来看,最高的一部电影票房980万,其余均不高,突破100万的票房的多达12部,一向表现不错的《捕风追影》日票房47万,未进入百万票房行列。

那天我去影院买票,柜台前的学生、情侣、阿姨三三两两,各自翻着手机,没人排队看同一部。大屏上《浪浪人生》排片22%,隔壁《志愿军》只有8%。售票小哥把两张980元的日票房报表贴墙上,小声嘀咕:今天又是谁也拉不开谁的日子。

这种“谁也不压谁”的局面,其实是观众悄悄做了决定。国庆档后,大家钱包瘪了点,进影院更挑。黄渤的戏慢热,豆瓣评分7.8,看完的人出来就劝同学再补一遍。于是排片从15%蹭到22%,一天980万到账,像老牛拉慢车,稳稳往前。它不急,观众也不急,票房就这么一点一滴攒成3.64亿,眼看要摸到4亿。有人说这是口碑的力量,我却觉得更像一种信任——大家信黄渤不会糊弄人,才愿意把饭钱挪给一张电影票。

和《浪浪人生》的慢相反,《刺杀小说家2》急得直跺脚。制作烧掉4个亿,结果一天才330万,累计3.7亿,想回本得翻跟头。片方请来原作作者站台,观众还是摇头:第一部的新鲜劲过了,续集故事没长进。片名带“刺杀”,刺痛的却是投资人。可见光靠IP名气哄人进场的日子,已经翻篇。

夹在中间的那十几部100万到400万的片,像赶集。主旋律《志愿军》440万,一路细水长流,累计破了6亿,还要继续放到11月底,稳稳往7亿爬。另一边,初音未来的动画470万,靠的是铁杆粉丝的深夜包场。一个唱国歌,一个唱电音,各唱各的调,却都能凑够百万。这说明电影院不再是“谁嗓门大谁赢”,而是“谁粉丝真谁活得好”。

成龙的《捕风追影》在角落里,日票房47万,排片0.9%,像落日的余光。可老爷子一点不狼狈,片子上映72天,总账算下来破了8.2亿,是成龙近几年最亮的一次成绩单,外加海外兜了3000万美元。排片小不要紧,想看的人自然会找得到;票房低也不怕,只要故事真,长尾巴就能一直摇钱。成龙七十岁还在屋顶上翻跟头,这份坚持告诉后来人:观众认的是诚意,数字迟早会追上。

我把这些片子排成一条长队,就像看村里赶集。有人挑最新鲜的《浪浪人生》,有人图省事继续刷《志愿军》,还有小姑娘专门二刷初音未来。没人抢摊位,也没人掀桌子,一百块就能吃遍整条街。摊主(片方)想明白了:把货做实在,哪怕只占一个角落,也能把生意做长。想靠吆喝一招鲜吃遍天,只能落得像《刺杀小说家2》那样干瞪眼。

影院经理老陈跟我算过一笔账:10月26日全国大盘5100万,12部破百万,意味着剩下的几十部片子加起来才几百人看。老陈说:“现在观众像老中医,一眼能看出片子虚不虚,虚的就没人抓药。”他边说边把《捕风追影》的排片又加了早场,理由是“有人点片,我就给放,放久了总能挣点电费”。

从观众到影院,从演员到投资人,整条电影街都在学一个新道理:别急着一把赚饱,先让人信你。票房数字不再是一声炮响,更像一滴滴水落进碗里,只要水干净,碗迟早会满。黄渤慢火熬汤,成龙老火煲汤,都是同一个理儿。

那天我看完《浪浪人生》出来,碰到一位拄拐的老大爷,他问我:“这片子讲啥?”我说:“讲普通人咬着牙过坎儿。”大爷点头:“那我得带老伴来看看,我们年轻时也是这么过的。”我心里一热,票房多少真没那么重要,有人把电影当成日子里的佐料,这才是好电影的福气。

10月26日的数字已经翻篇,可它的影子还在:好作品靠口碑,观众用钱投票,市场越来越像村口市场——你实在,我就多买;你花哨,我就绕开。想长久,就得把本分做踏实。各位大爷大妈,要是今天有空,不妨去影院转转,挑一部顺眼的,让好片再多活几天。您说是不是?

来源:阿又爱剪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