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内地电影院线本年累计总票房突破438亿,观影人次呈现出超越去年全年的态势,其中国庆档最大的赢家《志愿军:浴血和平》,国庆档期累计票房达14.5亿元。这些最新动态不仅表明国产电影延续了近年来的强劲势头,也为观察内地电影市场格局演变提供了窗口。
第300期
文字 | 南大新传未来编辑部·核真录
何逸铭 甄润铮 肖阳晨
制图 | 王新 徐嘉欣
编辑 | 王新 蔡翌希
排版 | 何逸铭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内地电影院线本年累计总票房突破438亿,观影人次呈现出超越去年全年的态势,其中国庆档最大的赢家《志愿军:浴血和平》,国庆档期累计票房达14.5亿元。这些最新动态不仅表明国产电影延续了近年来的强劲势头,也为观察内地电影市场格局演变提供了窗口。
自2015年以来,十年间,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在数量、票房、口碑等多个维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期核真录将从政策环境、票房构成,以及观众口碑三个方面,探究十年间内地电影市场的演变。
01 政策红利已过,引进电影“生意难做”?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24年,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中,引进电影数量在前五年迅速攀升,后五年则在剧烈下降后趋向平稳。我们在对比近10年进口电影数据、分析相关事件后发现,这一变化或许与进口电影政策的松紧、新冠疫情的蔓延等有关。
自2015年起,进口电影数量一路飙升,由2015年的83部增至2019年的峰值136部,数量占比连续四年超20%。这意味着每五部正在上映的电影中,至少有一部是进口电影。
图1 2015-2024年内地电影院线引进电影总数
前五年引进电影数量维持高位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影片进口政策的持续开放。1994年,当时的广电部提出“每年引进10部大片”的说法;2012年,中美签署电影协议;2014年,中英签署电影合拍协议,鼓励中英合拍电影,推动欧洲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标志中国引进电影来源开始多元化;2015年,中美再次签署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中国承诺增加买断片(批片)数量,并宣布引入国际审计机构监督票房。在这段时期,好莱坞大片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进口电影数量在2016年突破一百部。中外在制作、发行等领域合作渐深。
然而,数据屡创新高的进口电影,在不久迎来变化。
2014年,《变形金刚4》最后一次代表进口片夺得中国年度票房桂冠,次年大陆电影《捉妖记》以24.4亿的成绩超越《速度与激情7》,将全年冠军收入囊中。2017年,于2012年签署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在这一年到期,而后未达成新协议,进口电影政策进入新阶段。
2020年,内地院线格局发生转变。进口电影数量由上一年的136部急剧下降至62部,此后数量占比再也没有超过20%,甚至在2021年跌至10.8%。其票房情况也是类似,进口电影的票房在前五年均占比35%以上,而在后5年里,票房占比最高的2024年也不过23.4%,差距明显。
潮退之后,进口电影能否引来新一轮破局,有关部门也做出了一定回答。2024年5月,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国馆的活动中宣布,将加大引进外国电影的力度,强调“广泛引进国别更多元、类型更丰富的全球电影”。由此可见,中国对进口电影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电影市场的目光将不再聚焦于北美,欧洲、亚洲、非洲与拉美,都可能是下一位新朋友。
02 票房格局剧变,市场版图如何重划?
政策的演变体现在票房格局的变化上。2015年到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排名前十的共一百部电影中,国产电影与引进电影的比例为7:3。2015年,国产电影数量虽已占据优势,但引进电影仍在票房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到了2020年,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都是国产电影。此后,国产电影不仅在数量上持续领先,更在票房贡献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图2 2015-2024年票房前十电影国产与引进数量变化
票房能够揭示电影市场的结构变化与观众偏好的走向。2015年,在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引进电影的总票房占比34.8%。当时,《速度与激情7》《复仇者联盟2》等美国大片仍占据较大的市场。2016年至2018年,引进电影的票房占比保持在三至四成。到了2019年,引进电影票房的比例明显下滑,国产电影占比80.1%,引进电影占比降到19.9%,这也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上映的一年,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准和观众口碑同步提升。2020年之后,国产电影的票房占比都维持在90%以上。
总体来看,2015年以来,引进电影的票房比重持续走低,过去保持相对优势的国产电影,一跃成为市场的主导。
图3 2015-2024年票房前十电影国产与引进票房总计
十年前在中国热映的影片多为美国电影,这些电影共同塑造了中国作为全球电影产业重要市场的格局。2015年,《速度与激情7》在中国拿下全球票房的22%,到《速度与激情8》,这个数字飙升到31%。而《复仇者联盟4》更是夸张,在全球票房27.9亿美元的票房中,中国贡献了超过6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票房的23%。《变形金刚》《侏罗纪世界》系列同样如此,以至于制片厂要特意在影片中加入“中国镜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地电影院线整体的格局发生变化,《速度与激情10》的中国票房贡献率只有18%,这可能预示着,中国观众的审美偏好也发生了结构性转变。
图4 2015-2024年内地电影院线系列电影票房贡献变化
从整体上看,中国引进电影的国别大部分属于美国。不过,来自其他国家的电影也开始占据更多席位,比如日本动画电影《你的名字》《铃芽之旅》、以及法国电影《坠落的审判》,都在中国院线上收获了不错的票房。
与此同时,更多小众类型的引进电影也陆续进入国内院线,如意大利的女性题材电影《还有明天》、英国戏剧现场影像《初步举证》、泰国华人故事《姥姥的外孙》等。这些作品虽非票房主流,却凭借议题深度与艺术表达赢得稳定受众,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观众的观影选择。2024年,官方明确提出“加大外国电影引进力度,多元化引进”,中国银幕由此开始讲述更多国家的故事。对观众而言,这意味着更开放、更细腻的文化体验;对市场而言,则意味着文化供给结构的拓展与艺术表达的多样化。
03 评分上演“拉锯战”,谁是口碑赢家?
以豆瓣年度电影榜单为依据,核真录分析了近十年国产电影和海外电影的口碑变化。值得说明的是,豆瓣年度电影榜单囊括了当年所有进入内地公众视野的影片,包括院线公映电影、流媒体平台上线作品以及各大电影节放映影片。我们也得以形成更完整的电影市场口碑图景:从2015年到2024年,国产电影与海外电影的口碑格局并非平稳演进,而是呈现出一种“拉锯战”的激烈态势。
图5 2015-2024年豆瓣评分前十名各类型电影上榜数量
高口碑的国产电影数量波动剧烈,从2015年7部和2016年5部的相对优势,到2017年骤降至1部。随后,在2018至2021年间,国产电影依旧在2至4部间的低位徘徊。这期间,海外电影则一度主导了高口碑电影的市场,其中不乏《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心灵奇旅》这类全球动画口碑之作,以及《绿皮书》《小偷家族》等国际奖项获奖作品。到了2022年,国产电影在口碑上实现强势反弹,数量猛增至8部,而后又回落至2至4部的低位区间。由此可见,国产电影与海外电影在口碑上的竞争并无常胜之家,而是相互追赶。
除了总体数量的波折,高口碑电影的具体评分分布也值得关注。
图6 2015-2024年豆瓣评分前十名各类型电影评分分布图
在上榜影片的平均分方面,国产电影在十年间均低于海外电影。自2015至2024年,海外电影的平均分都稳定保持在8分以上,而国产电影的平均分则在2020至2022年间降至8分以下。相比之下,国产电影的口碑稳定性不及海外电影。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在于高分头部口碑电影作品的分布。海外电影不仅屡次创下口碑奇迹,比如《疯狂动物城》(9.2分)、《寻梦环游记》(9.1分)和《何以为家》(9.1分),更在高分档(8.5分以上)区间里,长期保持着数量上的优势,甚至在2019、2021和2024年里,8.5分以上的引进电影各有5部,占据TOP10年度榜单的半数。与此同时,国产高分档电影虽然普遍较少,但也不乏《我不是药神》(9分)和《好东西》(9.1分)这样的佳作。尤其是在2024年,4部入围国产电影有2部都在8.5分以上,这预示着国产电影的口碑升级。
结语
回顾过去十年内地电影市场的数据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内地电影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政策和市场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引进电影数量在剧烈波动后趋于平稳,市场占比持续收缩;与此同时,国产电影的体量则在逐步增大。从票房表现来看,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和票房占比稳步升高,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口碑方面,海外电影在高分段保持稳定优势,而国产电影虽存在波动,但也展现出稳步追赶的态势。
无论是宏观政策的导向、观众对不同内容的偏好,还是全球电影制作格局的调整,都成为了推动这些变化的复杂力量。未来,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作用下,内地院线还将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数据将继续为我们提供答案。
1、中国新闻周刊《大片30年,我们的回忆杀》
2、南风窗《票房干掉好莱坞,国产片真的崛起了吗?》
3、www.boxofficemojo.com
来源:星河温柔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