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没想到,他最后一条社交动态停在六月广州粉丝合影——照片里他站得笔直,笑得比剪刀手,根本看不出刚下化疗床。
“欢喜哥”走了,消息弹出的那秒,办公室瞬间安静,像有人把电视音量突然拧到零。
谁也没想到,那个总演笑眯眯配角的老爷子,原来已经跟淋巴癌周旋五年。
更没想到,他最后一条社交动态停在六月广州粉丝合影——照片里他站得笔直,笑得比剪刀手,根本看不出刚下化疗床。
TVB连夜剪出五十分钟纪念特辑,镜头扫过《暗战》里他啃面包的慌张,《陀枪师姐》里他追公交的踉跄,弹幕齐刷“原来我的童年是他串场的”。
粉丝这才反应过来:我们熟悉的是脸,却叫不出他真名。
配角做到让观众记住角色、忘记演员,算赢还是算输?
女儿惠菁说,他拒绝插管,最后一句完整话是“别哭,戏要收工了”。
十一月四日是他七十六岁生日,家人打算把骨灰送回广州祖坟,顺道在祠堂放一辑《使徒行者》——让老爷子再听一次“欢喜哥,上茶”。
遗产分配更低调:三百万港币直接打进演艺学院账户,设“绿叶奖学金”,只给台词少于三十句的学生申请。
有人调侃“配角终于当主角”,可转念一想,这笔钱不过是把聚光灯往后挪半米,让站在角落的人也能被看见。
戏服捐给电影资料馆,工作人员开箱时闻到淡淡樟脑味,像老派绅士临走前特意熨好西装,怕给主人丢脸。
遗作《暗杀风暴》里他只有三分钟,饰演退休韩sir,台词寥寥,却坐在雨夜长凳上抬头望天。
导演喊cut后他多坐了一会儿,自言自语:“这夜景,比八十年代的九龙真亮。
”如今成片还没上,观众已经预定泪点——原来告别可以这么安静,不掀桌子,不喊口号,把最后一点力气留在镜头里,像把糖纸折好,递给你。
有人翻出旧采访,主持人问他演一辈子配角遗憾吗,他咧嘴:“主角是菜心,配角是菜叶,不吃叶会塞牙。
”说完自己先笑,眼角挤出千层褶。
如今再看,这回答像提前写好的墓志铭:不必做主角,记得加菜。
戏散了,生活继续。
今晚下班回家,不妨找一部老港片点开,听见他“喂,阿sir”的招牌腔调时,别急着关电视——让他多演五分钟,也算我们回赠的一点掌声。
来源:娱乐女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