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的背景设定在海拔四千二百米的开心岭信号工区,主角是老铁道兵杨震山和复员军人第五小军。两人在极端环境中从摩擦到默契,从逃避到坚守,背后是两代铁路人的命运交织。
你或许坐过火车穿越青藏高原,但你可能从未注意过,在那些荒无人烟的站点,有人用一生守护着铁轨上的信号灯。
今年冬天,一部叫《开心岭》的电影要把这群人的故事搬上银幕。这是国内第一部聚焦高原铁路信号工的院线电影,定在2025年11月21日全国上映。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海拔四千二百米的开心岭信号工区,主角是老铁道兵杨震山和复员军人第五小军。两人在极端环境中从摩擦到默契,从逃避到坚守,背后是两代铁路人的命运交织。
故事里埋着真实的艰辛。暴风雪抢险、狼群夜袭,这些并非戏剧虚构,而是高原铁路工的真实经历。拍摄团队也较真,全程蹲在青海高原实景拍摄,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演员睫毛结冰、手套冻黏在工具上的镜头,全是硬碰硬的真实感。
导演刘全玮和编剧孟广顺都曾深入高原采风,孟广顺更是跟着信号工同吃同住,攒下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这些细节最终成了电影里最戳人的部分,比如巫刚饰演的杨震山总在清晨吹响军号,那号声不仅是角色习惯,更成了坚守的象征。
电影里还有一条柔软的情感线。杨震山和女儿长期隔阂,直到女儿踏上高原才理解父亲的执念;藏族姑娘卓玛和铁路工之间的互助,则悄悄勾勒出民族情谊的暖色。这些支线不抢戏,却让“奉献”这个词落回了烟火气里。你看到的不是口号式的英雄,而是一个个会冻伤、会想家、会犹豫的普通人。
为什么这群信号工值得被记住?青藏铁路每盏信号灯背后,是“故障不过夜”的死命令。荒原里没有替补队员,一旦设备异常,他们就得摸着黑爬上山坡检修。
电影里有个场景:深夜暴风雪压断电缆,杨震山带着徒弟扑进雪里抢修,手电筒的光晃在脸上,镜头一扫而过的是他们冻裂的嘴角和紧绷的眼神。这种真实感,恰恰是很多工业题材作品最缺的骨头。
影片去年十月在北京办过专家研讨会,被评价为“有温度有厚度的现实题材佳作”。但比起奖项,更珍贵的是它拍出了一种近乎失传的价值观——一个人一辈子认真做一件事。
杨震山在片中有句台词:“信号灯亮了,火车才能安心跑。咱们这儿熄了火,整条线都得停。”这话平常,却点透了平凡岗位的分量。
电影提前点映时,有观众红着眼眶说:“原来青藏铁路不光是铁轨和火车,还是无数个‘杨震山’用青春焊出来的。”这句话或许正是《开心岭》的野心——它不想只当一部电影,更想成为一扇窗,让普通人看见那些沉默的守护者。
11月21日上映的《开心岭》,注定不是爆米花电影。它没有炫酷特效,没有流量明星,但你若能静下心看进去,可能会在影院里遇见一种久违的震撼:原来这个世界上,真有人愿意把一生,活成雪山深处一盏不灭的灯。
来源:生活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