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数字往桌面一摆,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他可是黄晓明,曾经票房保底过亿的男主,如今连一部片子的首周收入都买不到北京四环外一套老破小。落差太大,谁都想问一句——到底哪儿塌了?
黄晓明的新电影《阳光俱乐部》大家都看了吗?上映3天,票房才收了419万,预测总票房连千万都不到。
这个数字往桌面一摆,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他可是黄晓明,曾经票房保底过亿的男主,如今连一部片子的首周收入都买不到北京四环外一套老破小。落差太大,谁都想问一句——到底哪儿塌了?
把猫眼的后台数据翻到底,发现最终票房定格在682万,场均只有3个人,上座率不到2%。换句话说,放映厅里常常出现工作人员比观众多的尴尬场景。同期,重映的《长津湖》拿下2100万,日本动画《间谍过家家》破亿,差距摆在眼前,已经不是简单的“档期冷”能糊弄过去。
豆瓣的分也一路下滑,从开分5.2跌到4.8。六成人直接打1星、2星,评论区高频词排第一的是“叙事混乱”,第二是“情感虚假”。观众不再客气,点明故事像被剪碎的布头,东一块西一块,演员再卖力也缝不起来。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一位前辈在私下交流时提到:这部片子犯了个典型错误,想走文艺腔,又想兼顾商业爽点,两头不到岸。艺术深度没扎下去,爆米花元素也做得别扭,最后成了半吊子。导演魏书钧在路演时承认,类型化叙事和作者表达之间确实摇摆了。黄晓明工作室的回应简短:接受所有批评,未来会慎挑剧本。一句话,既认栽也留了后手。
把视线拉到整个文艺片市场,灯塔专业版给出的2023年文艺片前十门槛是1.3亿。第一名《河边的错误》跨过这条线,靠的就是真实质感,没有花里胡哨的设定。《阳光俱乐部》主打“快乐疗法”抗癌,却被医学博主公开质疑:目前没有任何循证医学支持嘻嘻哈哈能治肿瘤。观众本就紧张的健康焦虑被戳破,信任瞬间坍塌。
回看黄晓明本人,近三年电影平均票房1.2亿,远低于同年龄段几位常坐头排的男演员。吴京、沈腾、朱一龙的均值分别是28亿、25亿、9亿。电视剧数据也在降,2017年《琅琊榜2》还有0.8%的收视率,到了去年的《潜行者》只剩0.3%。观众用遥控器投票,比任何影评人都直接。
有人替他着急,也有人觉得活该。两种声音其实指向同一个问题:作品和观众之间出现了错位。以前观众愿意为大明星买单,是因为大明星意味着质量保底。如今信息透明,预告片花里胡哨,正片一眼见真章,谁还愿意花两个小时吃夹生饭。
再往深层翻,是创作逻辑的老化。过去十年,流量+大IP是通行密码;现在观众要看真实细节、要看人物弧线,甚至要求情感逻辑经得起推敲。一个角色患癌却每天傻乐,没有病理报告,没有疼痛镜头,没有经济压力,光喊口号,很难让人代入。毕竟大多数普通人进一趟医院就懂了,癌症意味着大把药单、请假、家庭收入骤减,快乐疗法更像是童话。
导演和演员或许想传递乐观,但忽略了现实基底。生活里的乐观是苦涩里挤出来的一点点甜,不是空中楼阁的傻笑。电影一失真,观众立刻抽离,票房扑街只是结果,根子在创作理念。
对黄晓明而言,这是一次迟到却必要的警钟。早年间,他靠颜值和霸道总裁路线收割市场,后来想用文艺片证明自己,却忘了商业和文艺之间不是换件衣裳那么简单。观众想看到的,是演员真正沉入生活,把普通人演得可信,而不是把角色当橱窗模特,换几套造型摆pose。
有人担心他会被市场抛弃,我倒觉得未必。票房数字血淋淋,却也把问题摆到聚光灯下。只要团队肯沉下心挑剧本,放弃“既要又要”的贪心,彻底做减法,先拍一个靠谱故事,再谈深度或票房,翻身并不难。观众其实很宽容,前提是别把他们当韭菜。
这场滑铁卢也给所有创作者提了个醒:时代变了,过去那套“大明星+大IP+热搜”不再保赢。观众手里的每一张票,都等于一次信任投资。故事假、情感空、逻辑碎,再大的腕儿也会被退票。相反,哪怕是小成本,只要真实戳心,照样能在社交平台上口口相传,票房反超。
看完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你会发现,问题从来不只是黄晓明一个人的。整个影视链条都在经历阵痛——投资人想赚快钱,导演想留署名,演员想刷奖项,平台要冲会员,每一环都在拉扯,最后产物就容易四不像。《阳光俱乐部》成了最新的一面镜子,把病灶照得清清楚楚。
下一次,当某个熟悉的名字再出现在预告片里,观众会先划开豆瓣,再点开猫眼,看看口碑和分数,然后决定掏不掏钱。明星们要是还以为名字就能换票房,很快就会被市场教做人。真正想长青,只有一条路:把故事先讲好,把人物先立住,其他的再聊。
来源:恐怖电影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