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了这部讲施琅和台湾的电影的介绍,我心里越看越拧巴,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看法。咱文化不高,历史知识就那么点儿,但总觉得评历史不能只看一个"大一统"的壳子,得问问里面的是非曲直。
看了这部讲施琅和台湾的电影的介绍,我心里越看越拧巴,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看法。咱文化不高,历史知识就那么点儿,但总觉得评历史不能只看一个"大一统"的壳子,得问问里面的是非曲直。
先说说我之前的想法,有不对的地方也请大家指正。我一直觉得明朝是咱中华民族硬气的代表,"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这份骨气确实值得骄傲,但是明朝后期也有边境战乱,百姓也遭了不少罪,没有哪个朝代能真正做到完美的"大一统"盛世。再说说清朝,女真族作为侵略的一方。清朝对今日中国版图有贡献是事实,但近代史的落后挨打、丧权辱国也是铁证,功过不能一概而论,但把它归为"外族侵略"就不符合历史事实了。
再说说核心的矛盾:施琅和郑经,到底谁站在正义这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这一点没人能反驳。郑经继承父志,固守台湾以明朝自居,本质上是在延续抗清复明的火种,这份坚守不能被轻易否定。而施琅呢?他先仕明后降清,虽然最后率军收复台湾,客观上实现了国家统一,但从民族气节来看,确实是"倒戈者"。这里的关键矛盾的就是:个人气节与国家统一,到底该怎么权衡?
电影打着"台湾""大一统"的热点,却模糊了这份核心矛盾,这才让人心里不舒服。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这没错,但统一的过程不能抹掉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施琅收复台湾的功绩值得肯定,因为它让台湾重新纳入中国版图,维护了领土完整;但我们也不能忘了,郑经父子固守台湾,并非分裂国家,而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他们延续的是反抗压迫、守护故土的精神。
还有几个历史细节得澄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确实是千古骂名,他的倒戈是为了个人利益,没什么可洗的;洪承畴降清后推行了一些安抚百姓的政策,但终究是背弃了明朝,功过争议很大;而施琅和他们不同,他降清后的核心诉求是收复台湾,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客观上顺应了百姓渴望和平统一的愿望。郑成功与父亲决裂,是因为父亲要降清,这份民族大义值得敬佩,但郑经后期在台湾的治理也有弊端,不能把他完全塑造成"完美英雄"。
咱文化低,不懂什么复杂的历史理论,但咱知道一个理:评历史人物不能非黑即白,看历史题材的电影也不能只看"热点"。《澎湖海战》这部电影,选角确实贴合角色,制作也看得出来花了心思,但在历史立场上的模糊,让它少了点灵魂。
说到底,"大一统"是底线,但历史的正义性更需要被尊重。我们不能为了突出"统一"就否定郑经父子的坚守,也不能因为施琅是"倒戈者"就抹杀他收复台湾的功绩。历史就是这么复杂,有矛盾才有真相,希望以后的历史题材作品,能多一点这样的思考,少一点为了热点的妥协。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一起聊聊~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