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最近几年,大家伙儿聊天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成龙大哥的电影,在咱们内地这边,票房成绩依然相当能打,随随便便一部都能有个几亿票房,大家也乐意去电影院里支持一下这位拼了一辈子的老戏骨。
说起成龙大哥,那绝对是家喻户晓的国际巨星,他的名字就代表着一个时代。
可最近几年,大家伙儿聊天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成龙大哥的电影,在咱们内地这边,票房成绩依然相当能打,随随便便一部都能有个几亿票房,大家也乐意去电影院里支持一下这位拼了一辈子的老戏骨。
但是,一到了他的老家香港,情况就好像完全反过来了,票房数字变得特别“冷静”,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冷清。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难道真的是香港的观众不待见这位曾经的票房之王了吗?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咱们得把事实摆清楚。
网上有文章说成龙有部叫《捕风追影》的电影在内地拿了十几亿票房,这个电影名是虚构的,但它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那就是成龙在内地市场的基本盘非常稳固。
就拿他近几年的作品来说,比如《龙马精神》,虽然口碑有好有坏,但在内地也拿下了超过两个亿的票房。
再往前看,《急先锋》也有将近三个亿。
这个成绩放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对于一位快七十岁的动作演员来说,绝对算得上是相当不错了。
为什么内地观众这么买账?
这里面有很深的情感因素。
对于咱们大多数人来说,成龙的电影是录像厅时代、是童年记忆、是过年时全家一起看的贺岁片。
看他的电影,很多时候看的是一种情怀,是对那个功夫喜剧黄金年代的怀念。
而且,成龙大哥一直以来都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他“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非常强,这种形象在内地观众心中特别加分,大家觉得他不仅是个电影明星,更是一个有担当、有国家荣誉感的榜样。
所以,只要他有新片上映,很多人都愿意出于这份情感和认同,去贡献一张电影票。
然而,咱们把视线转回到香港,那里的电影市场呈现出的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数据是最不会骗人的。
咱们就拿成龙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香港票房表现最好的一部电影——2012年上映的《十二生肖》来举例子。
这部电影当时在内地的票房高达8.8亿人民币,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可它在香港的票房是多少呢?
大约是1160万港币。
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也不少,但要是把它放进香港电影历史票房总排行榜里,你就会发现,它连前200名都挤不进去,大概排在230多名的位置。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在香港电影史上,有二百多部电影的票房都比成龙这二十多年来最卖座的电影还要高。
就连前几年周润发主演的、大家普遍觉得不太好看的《别叫我“赌神”》,在香港也卖了将近2000万港币,都比《十二生肖》要高。
没有对比,可能大家对这个数字还没啥感觉。
那咱们就看看这几年在香港市场真正火爆的都是些什么电影。
古天乐监制并主演的《九龙城寨之围城》,一部讲香港本土故事的动作片,票房已经冲破了一个亿港币,成了香港影史上票房第二高的华语片。
刘德华和梁朝伟主演的《金手指》,票房超过4300万港币。
更厉害的是被称为“子华神”的黄子华,他主演的《毒舌大状》在2023年狂揽1.15亿港币,直接打破了香港华语片的票房纪录;而他最近的一部文艺片《破地狱》,题材非常本土化,讲的是香港的殡葬文化,票房竟然也势如破竹,直逼1.2亿港币,再次刷新了纪录。
你看,从古天乐到黄子华,这些在香港本土大获成功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故事紧紧地扎根在香港这片土地上,讲的是香港人的生活、情感和集体回忆。
在这些动辄破亿的本土爆款面前,成龙电影那一千多万港币的票房,就显得格外不起眼了。
那么,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绝对不是一句“香港观众口味变了”就能解释清楚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也是最现实的一个原因,就是市场重心的主动转移。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商业决定。
从2000年以后,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开始飞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影票仓。
一边是拥有14亿人口、几万块银幕的巨大市场,另一边是700多万人口的城市市场,作为一个电影人,要把精力和资源投向哪里,这笔账其实很好算。
成龙大哥很早就看准了这个趋势,所以他的电影制作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拍一些格局更大、更符合“大中华”叙事的电影,故事背景遍布全球,主题常常围绕着保护国家文物、维护世界和平等等,这种宏大的主题显然更容易在广阔的内地市场引起共鸣。
从商业角度来说,这个选择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也正是这个选择,让他直到今天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国际影响力。
第二个原因,是电影风格和本土观众审美需求的“错位”。
当成龙的电影格局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国际化的时候,香港本土的电影市场和观众的口味却在向内走,越来越关注自身。
这些年香港社会经历了不少变化,人们的心态也随之改变。
大家在电影里,不再只想看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而是更希望看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看到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看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所以,像《毒舌大状》里为底层小人物讨公道的律师,或者《九龙城寨之围城》里那种邻里之间抱团取暖的情义,就特别能打动当下的香港观众。
相比之下,成龙那种经典的、正能量的、合家欢式的动作喜剧,虽然制作水准依然很高,打斗场面依然精彩,但在情感上,似乎和现在香港观众的内心隔了一层。
他讲的是一个全世界都能看懂的故事,但香港观众可能更想听一个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深刻理解的故事。
第三个原因,可能就比较微妙了,涉及到个人形象和公众认同感的距离。
这一点我们也要客观看待。
成龙大哥在各种公开场合,都非常坚定和高调地表达他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这个鲜明的立场,为他在内地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和支持,是他票房号召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香港比较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下,他这种非常清晰和强烈的身份表达,无形中也和一部分本地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距离感。
电影的消费行为,从来都不完全是艺术层面的,它也和观众对明星本人的情感投射有关。
当一个明星所代表的价值观,和一部分观众的自我认知不完全一致时,这种距离感就会体现在票房上。
这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氛围里,同一种形象会被不同的人群做出不同的解读。
这种解读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一部分香港观众在选择看什么电影时,做出了和内地观众不一样的选择。
来源:副本Z-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