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淇的沉默诗篇:《女孩》在1988年的湿热里,看见暴力如何结痂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2:36 1

摘要:当舒淇的名字,不再仅仅与红毯上的曳地长裙、银幕里的千面风情相连,而是以“导演”的身份,出现在威尼斯影展的片单上时,我们知道,有些故事,注定要用一种更安静、也更决绝的方式被讲述。

当舒淇的名字,不再仅仅与红毯上的曳地长裙、银幕里的千面风情相连,而是以“导演”的身份,出现在威尼斯影展的片单上时,我们知道,有些故事,注定要用一种更安静、也更决绝的方式被讲述。

她的导演处女作《女孩》,没有选择喧嚣的商业叙事,而是将镜头沉潜回1988年的台湾。那是一个经济起飞、社会转型的年代,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躁动,但许多家庭的内部,依旧被传统权威与性别压力,封锁得密不透风。

这不是一个童话,这是一个关于“家”如何崩塌的故事。

电影的画面,几乎能让人闻到空气里的潮湿。摄影师余景宾的镜头,捕捉着台北老公寓里昏黄的灯光、嘈杂的美容院、金属铁门刺耳的摩擦声。舒淇没有刻意营造“艺术片”的距离感,而是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复刻了一个时代的质感。

故事围绕一个四口之家展开。父亲(邱泽 饰)的机车声,是女儿林小丽(白小樱 饰)每日恐惧的信号。母亲阿娟(9m88 饰),在美容院陪笑脸,在麻将桌上讨生活,她是丈夫暴力的承受者,却也在无形中,将这份压抑和愤怒,转嫁给了女儿。

舒淇对暴力的处理,冷静得近乎残酷。 没有歇斯底里的争吵,没有血腥的特写,暴力被呈现为一种“日常”。父亲失控的吼叫,母亲冷漠的苛责,女儿习以为常的沉默……这种“日常化的恐惧”,比爆发性的冲突,更令人窒息。

白小樱饰演的林小丽,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她懂得太早,也沉默得太久。她的眼神里,承载着超越年龄的焦虑与警惕。舒淇的镜头,温柔地凝视着这个女孩——她在衣柜里躲避,她在窗边眺望,她在夜市的人潮里短暂地喘息。

白小樱的表演是克制的,没有大哭大闹,却能让你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孩子在恐惧中如何学会了“隐身”。她的沉默,是这部电影最有力的控诉。

9m88饰演的母亲阿娟,是片中最复杂、也最令人心碎的角色。她是被婚姻暴力摧残的受害者,却又在无意识中,成为了暴力的延续者。

她对女儿的苛责与冷漠,并非不爱,而是一种扭曲的保护——“妳不要像我一样。” 这句反复出现的台词,像一句无法挣脱的诅咒,锁住了母女两代人。9m88的表演,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在绝望、麻木与一丝母性本能之间的挣扎,真实得令人不忍。

电影的压抑并非密不透风。从美国转学回来的李莉莉(林品彤 饰),像一道来自外部世界的光。她的外向、独立、甚至叛逆,为林小丽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家”之外的可能性。

这段少女情谊,是影片中最柔软的亮色。林品彤的表演自然不造作,她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林小丽被困的处境,也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女孩》在威尼斯影展首映后,获得了外媒普遍的正面评价。“舒淇以诚恳的导演处女作,描绘一名女孩如何在贫穷与暴力环境中寻找反抗的力量。” “她没有淡化家庭暴力的丑陋,而是以极极为直接的方式拍出日常化的恐懼。” “情绪节制、视觉强烈,展现新导演罕见的成熟。”

当然,也有评论指出节奏偏缓、剪辑略显不稳。但这并未影响国际影坛对舒淇导演潜力的肯定。

至于为何错过金马奖报名?监制叶如芬坦言,是因后期制作时间紧张,未能赶上报名截止日期。舒淇本人甚至还想“再剪一个版本”。这份对作品的较真,或许也解释了影片最终呈现出的质感。

《女孩》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它迫使我们直面家庭内部那些难以启齿的伤痛,看见暴力如何在沉默中代代相传。舒淇用她的冷静与节制,拍出了一种“贴地”的真实感。

侯孝贤导演当年的那句预言成真了。舒淇用她的第一部长片证明,她不只是一个活在角色里的演员,更是一位拥有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创作者。她用镜头,给了那些沉默的女孩们,一次被看见、被听见的机会。而这份看见,本身就蕴含着力量。

来源:娱生相濡以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