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前两天,博纳的于冬在上海一个论坛上,几乎是把话筒当锤子,敲着桌子说:“现在你敢用一个全是流量明星的电影吗?你不敢,(因为)会亏死。”
说真的,有时候看着一些新闻,会有一种恍惚感。
就前两天,博纳的于冬在上海一个论坛上,几乎是把话筒当锤子,敲着桌子说:“现在你敢用一个全是流量明星的电影吗?你不敢,(因为)会亏死。”
这话说的,那叫一个实在。实在到有点黑色幽默。
因为就在他说这话的节骨眼上,国内两大电影节之一的评委名单,就那么明晃晃地挂在那儿。名单很长,扫一眼,你能看到世界影坛殿堂里坐着的大师,名字旁边,紧挨着的就是我们熟到不能再熟的、在热搜上常年安家的年轻面孔。
那一瞬间,你都不知道该佩服谁的勇气。
是于老板说真话的勇气,还是电影节搞搭配的勇气?
我没什么资格去评判一位演员够不够格当评委。但脑子里总会不受控制地冒出一些名字。比如几年前,同样是这个电影节,请来的评委会主席是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这老爷子是谁?这么说吧,全世界能拿两次戛纳金棕榈的导演,两只手就能数过来,他算一个。他的电影,疯疯癫癫,又悲又喜,看完了能让你好几天缓不过劲儿来。
那种分量感,是实打实的。是几十年的光影岁月和一堆沉甸甸的奖杯堆出来的,不是粉丝的尖叫和数据堆出来的。
把这样的名字和流量明星放在一张名单上,感觉……怎么说呢,就像在一锅精心熬制了几十年的老汤里,Duang,扔进去一块方便面调料包。
味道一下就串了。
这种串味儿的事,也不是第一次了。
还记得不,就两年前,第35届金鸡奖。那一年有部电影叫《隐入尘烟》,多少人跟我一样,看完在电影院里半天没动弹。里头那个男主角,一个真正的农民演员,演得那叫一个……他不是在演,他就是在生活。
结果呢?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名单出来,一溜儿的明星,易烊千玺凭着《奇迹·笨小孩》在列,但就是没有《隐入尘烟》里那个“土里刨食”的马有铁。
当时网上那个炸锅的样子,跟今天我们看到这份评委名单时的心情,几乎一模一样。
大家想不通的是同一件事:一个号称代表着专业、艺术和行业标杆的地方,它的眼睛,到底在看哪里?是看着作品,还是看着作品背后那张脸,以及那张脸能带来的话题度?
以前我们总爱把这事儿往“资本”两个字上引。觉得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推着流量往前走。
后来听贾樟柯导演的一段话,感觉更明白了点。他大概意思是说,资本最大的问题,是没耐心。它要快,要马上看到回报。而艺术,恰恰是个需要时间、需要慢慢磨的东西。
这话一听,全对上了。
一个电影节,本来应该是艺术的“定海神针”,是告诉所有人“嘿,往这儿看,这才是好东西”的灯塔。可一旦它也开始着急,开始算计一部电影、一个明星能带来多少曝光、多少商业合作,那它自己就先迷航了。
它不再是引领者,成了追随者,追随网络上最喧嚣、最不稳定的东西。
但最有意思的事儿来了。
就在这些“专业殿堂”还在迷恋流量的旧地图时,市场,就是咱们这些真金白银买票的观众,好像已经开始自己找新大陆了。
还记得马思纯、王俊凯、范伟演的《断·桥》吗?阵容够强了吧,流量、影后、戏骨,配齐了。结果呢?雷声大雨点小,票房没扑腾起多少水花。
反过来,像《不止不休》,白客、张颂文,有国民度,但肯定不是那种能让服务器瘫痪的“顶流”。就靠着扎扎实实的剧本和表演,口碑硬是把票房一点点拱上去了。
这种事,这两年越来越多。
猫眼、灯塔那些平台出的数据报告,翻来覆去都在说一件事:现在电影的口碑评分跟最终票房,关系越来越大。观众变聪明了,也变挑剔了。光靠一张好看的脸蛋儿,已经不好使了。
大家累了。
所以你看,这事儿多讽刺。
电影公司老板已经怕了,喊着“用流量会亏死”。
观众已经用脚投票了,告诉市场“我们要看好东西”。
结果,本该最有风骨、最该坚持艺术标准的电影节,反倒成了最后一个还没反应过来的人。它还在小心翼翼地,试图讨好所有人。
只是它可能忘了,一个想讨好所有人的东西,最后往往谁也讨好不了。
来源:小白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