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又来一部国产佳作,张子枫新片又灵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0:43 1

摘要:对于女性题材,李玉往往能够从尖锐的女性视角切入,再用细腻文艺的拍法去呈现,二者融合得不错的时候,就会带来惊喜之作,比如早年的那几部,可以说目前整个内娱还愿意拍,也能拍好这类相对尖锐,社会批判性强的女性作品的导演,已经只有她一位了。

无论风暴来与不来,女性得以存活,都不应当是一种侥幸。

本文作者/灰白,小哥

写在前面


今晚聊一部刚上映的国产片:

《下一个台风》

对这部又期待又担心,这两者都是对于导演李玉。

对于女性题材,李玉往往能够从尖锐的女性视角切入,再用细腻文艺的拍法去呈现,二者融合得不错的时候,就会带来惊喜之作,比如早年的那几部,可以说目前整个内娱还愿意拍,也能拍好这类相对尖锐,社会批判性强的女性作品的导演,已经只有她一位了。

但她一直以来也有一些类似的问题,就是电影里浪漫化的失控,导致现实被浪漫消解。

所以我对《台风》的预期就是看片子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幸好,《台风》质量总体上更偏向前者,表达上更成熟也更当下,虽然里面依旧有一些书面化的台词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但还好这些皱眉头的台词,没有对故事和它的批判性起到特别大的影响。

我是看到哪一幕的时候确定这个评价的呢?有一个很小的细节。

电影开始,张伟丽饰演的是一位相对中性的女人,起初她甚至都没有向观众交代她的性别,但这个性别是怎么被公开的呢?

张子枫的角色是一个携带秘密的闯入者,被张伟丽的家人安排住进了张伟丽本身的房间,张在渔排露天搭床睡觉,这里给了一个张子枫的主观镜头,她透过窗户看到张正在用床单把自己的床遮起来。

后面一场戏,她们俩第一次正式的对话,就有了这一句“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女孩”。观众会立刻联想到上一个主观镜头——只有女孩才会选择如此小心地把帘子架起来,那是属于所有女性的通感,一种下意识的不安全感。

这个戏和电影主线毫无关系,但恰恰是这个细节让我觉得这个片子不会太差。

后面也确实不错。

一、

故事主线围绕两桩性侵案,讲述四位女性受害者如何面对外界和自己的故事,这四位受害者包括:强奸案受害者、受害者的女儿、强奸犯的妻子,几位女性之间原本并不认识,只因性侵案而产生了关联。

从女性角色设计就可以看出,性侵在这里面不是简单地作为一个单独案件,一场个体遭遇来处理,而是作为女性受害者群体的一个切口,想让观众看到隐藏在背后更具体的层层困境和阴影。

要聊电影具体是怎么做的,不如就从片名的“台风”聊起。

整个故事跟一场台风相关,美院女学生林沫沫随意选择了一个小岛散心,结果听闻台风来临的预警。在这场风暴的前后,她的命运跟岛上失语的女孩阿汐,相熟的青蚵嫂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变。

但台风并不单纯作为压抑可感的背景板,导演还将其作为平衡题材沉重性、勾连女性困境的重要元素。

首先是利用了台风的表面意思:气象灾害。

电影在风暴来临前后,都穿插岛民的琐碎日常,同时把林沫沫孤身来岛、阿汐失语的秘密设置为了某种“悬念”,且没有忽略她们青春年少的一面,以此牵动、调和观众的情绪。

比如拍了岛民如何应对台风,大家都躲到村子里,林沫沫也和阿汐以及阿汐的阿伯、阿婶一起吃饭,林沫沫问起了阿汐母亲的事,但他们出于某种忌讳,都不愿展开说,这样的钩子有好几处。

也拍了那个风很大的夜晚,突然出现了一双手在拍打窗子,实际上是没有收好的工具,阿汐和林沫沫都看着这个东西笑了。

这个意外勾扯出了两个女孩纯真的一面,再加上她们也都怀揣着秘密,需要温暖和释放的空间,她们不自觉地靠近了彼此。这些都对题材本身起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而等陈淑楠(林沫沫老师的妻子)来找林沫沫,林沫沫遭遇老师性侵的秘密被揭开,舆论出现,台风的第二层含义也出现了,也就是同构着网络风向,同构着女性的处境。

电影做了一个内在意义上的“从暗到明”的设计,林沫沫因为缺乏证据败诉,继续上诉但屡受阻力,林沫沫的处境一片昏暗。

导演用了很出色的一场戏去勾勒林沫沫这样受害者的结构性处境,陈淑楠为了孩子,想保住丈夫的工作,选择当街煽动岛民攻击林沫沫,扣“勾引我男人”的帽子以让她撤诉。

这个小岛很显然是被当作父权社会的缩影来展示的。

面对这样的事,他们彰显出了不同的心理,男性拒绝相信衣着光鲜、格格不入的陈淑楠,为林沫沫说了两句,而女性出于父权规驯的内化,骂起了说话的丈夫,说他们看上了林沫沫这样的小姑娘,以此捍卫自己的家庭地位,产生了内讧。男性也被说中了,他们总是更相信年轻漂亮的女孩,他们也并不是支持女孩,而是支持他们以为的出轨。

在系统性的规训面前,个体的伤痛是没有重量的。林沫沫成为了靶子,承受着越来越多的鸡蛋和谩骂,一切就像网络舆论对她的单方面聚焦一样。

这里面有两种暴力同时被表达了,通过扔东西伤害身体的实际暴力,以及用“骚货”等词来污名化女性的象征暴力,它们的目的是同一个,就是继续把女性锁在不可僭越的附属地位上。

这就是女性受害者时常面对的处境,无论是女性看客指桑骂槐的泄愤,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袖手旁观、添油加醋,还是像青蚵嫂一样不愿卷入战争而沉默,总之,站在她对面的永远是大多数。

气象的变化跟女性处境的变化联系到了一起,台风转向,林沫沫的处境也开始转向,更多的受害者出来发声,陈淑楠提交了丈夫让自己帮忙找林沫沫撤诉的证据,林胜诉了。

青蚵嫂也选择澄清阿汐母亲的冤屈,阿汐母亲是跟林沫沫一样的受害者,两个女孩的故事都有了一个比较正义的收尾。

二、

如果电影的表达只是到这里,那就依然停留在一场相对理想化的控诉和抒解中,因为这中间有一个问题好像没有解释,那就是台风转向可以理解为是意外,可为什么受害者、女性加害者会转变心意呢?

电影其实通过前后两场台风的结果,以及所有女性角色的设计给出了回答。

故事里一共存在两场台风,前一场台风导致阿汐父亲意外死亡,母亲被污蔑存在卖淫行为,村民将其包装为妈祖的报复,她因无法承受舆论而自杀。这一场是台风转向,官司胜诉,历史和当下的真相都得以大白。

这一负一正,其实呈现出了女性困境独有的暖昧性,那就是每一次女性处境的改善,和女性处境的止步不前一样,往往既是意外,也带着某种必然。

因为失败是常态,从岛民对阿汐母亲的态度,以及阿汐打造谣者时,女性对男造谣者的惯性维护,就能看出,在人们对妈祖的宗教性利用之下,堆砌着无数像阿汐母亲这样被遮蔽的鲜活生命与真相。

同时女性受害者既各怀伤痛,又是彼此的命运共同体,因此无论是囿于伤痛选择沉默,自杀,或是当帮凶,或是挺身而出,都有着无需一一说明的合理性。

无论她们怎么选,终究只能“接受”一个结果,而无法保证它的好与坏。

这也是片子难得的地方,正是因为结果不可控,电影并没有对胜诉有过多着墨,而是更多地去拍女性在抗争过程中的不得已。

这就要具体聊到台风的第三层表达了,台风之于岛民,与性侵、舆论伤害、结构困境之于女性,在悲剧程度有奇异的等同,都属于会带来伤亡和伤痛的,需要预防和对抗的不可抗力。

片里女性都是这种不可抗力下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她们之间存在代际困境重叠,彼此互为镜像。

青蚵嫂跟陈淑楠的镜像,为了孩子都被动从受害者转为加害者,成为强奸犯的帮凶。

林沫沫与阿汐母亲的镜像,都是性别权力不对等下的受害者,也都被舆论围攻。

林沫沫朋友以及其余一些受害者的镜像,老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才华来诱惑她们,让她们对老师产生房思琪对李国华般的幻想。

这些镜像设计揭露父权制的顽固与险恶,同时更多地指向对父权制的反抗,指向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因为电影没有评判她们任何人的选择,而是给我们看她们具体的伤痛,她们原有的主体性,她们经历的大大小小的内外战争。

比如青蚵嫂的自我异化与挣扎,她目睹丈夫性侵阿汐母亲,为了合理化而编织着丈夫的理想形象,对林沫沫不断提及丈夫如何如何。同时她一直在跟愧疚做斗争,在家里放阿汐最爱吃的糖,在查出癌症后选择了说出真相。

也给我们看幸存者们自己或许都不自知的能量。如林沫沫和阿汐,阿汐勇于反抗村民对母亲的污名,不惜打断那人半个胳膊,林沫沫也选择了报复,让他失去了一车渔获。

还通过细节给我们看她们内心的潮湿,比如在林沫沫的上诉开庭时,女孩们都选择了出席,全都面无表情,还有一个女孩走出法院后蹲下哭了。

女性的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可言,阴影始终笼罩,伤害难以抹平。

为什么是下一个台风,或许就是因为,在这样的处境里,永远在酝酿下一场风暴的可能,直到整个系统开始改变。

而这部电影即是在说,无论风暴来与不来,女性得以存活,都不应当是一种侥幸。

配图/《下一个台风》预告片,预告片本身无LOGO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