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我给你看一群艺术家,一边喝着红酒,一边盯着无人机炸掉的街区,笑得像在看脱口秀。
你敢信吗?
有人在战争边上野餐,还拍成电影拿奖。
那达夫·拉皮德的《是的》不是拍给观众看的,是拍给以色列文化部看的——你不是要我歌颂祖国吗?
那我给你看一群艺术家,一边喝着红酒,一边盯着无人机炸掉的街区,笑得像在看脱口秀。
这不是艺术,是精神分裂的现场直播。
导演自己去年在柏林当评委,当着全世界的面骂政府。
今年拒绝拿国家拨款,说“钱脏”。
结果以色列议会开会了,说这电影“损害国家形象”。
可笑的是,巴勒斯坦的电影学院把它当教材,学生抄笔记记下每一帧荒诞。
主演Sivan在纽约演出,被人围住骂卖国贼。
她没辩解,只说了一句:“你们骂我,是因为你们不敢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能笑着看别人死?
”
加沙边境真有游客。
不是偷渡客,是开SUV、带防晒霜、举着自拍杆的以色列人。
他们在山丘上摆拍,背景是爆炸的火光。
视频传上网,联合国发了声明,没人删。
没人删,因为大家都懂:这不是无知,是麻木的日常。
特拉维夫的艺术圈,2023年有三分之一的人搬走了。
不是去柏林,不是去纽约,是去完全没人的地方——海边小屋,断网,不说话,只画画。
画什么?
画墙。
画一堵又一堵墙,画到手抖。
电影里那句“爱之山”,不是隐喻。
是2023年11月,真实拍下来的画面。
一对情侣在山顶野餐,孩子在玩沙子,无人机在远处炸掉一栋楼。
他们没躲,没哭,没转发。
只是拍了张照,发了条ins。
标签是:#和平生活 #阳光真好。
没人觉得有问题。
直到电影放出来,才有人突然问:等等,那不是我们吗?
艺术不是抗议,是照镜子。
你看到的荒诞,是你自己活成的样子。
拉皮德没拍战争。
他拍的是,当战争成了背景音乐,人该怎么活下去。
答案是:继续点单,继续拍照,继续得奖。
然后假装,那不是你家的炮火。
这不是电影的失败。
是整个社会,已经不会感到羞耻了。
来源:陪老头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