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为媒 真实为本|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焦点对话全景实录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8:22 1

摘要:10月26日,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在珠海度假村酒店迎来三场高密度、高质量的焦点对话。从跨文化理解到技术革新,再到舞台艺术的影像转化,三场对话层层递进,以“跨文化、跨时代、跨载体”为经纬,构建了一场立体、深邃的思想盛宴,不仅展现了纪录电影作为艺术形态的多元可能

10月26日,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在珠海度假村酒店迎来三场高密度、高质量的焦点对话。从跨文化理解到技术革新,再到舞台艺术的影像转化,三场对话层层递进,以“跨文化、跨时代、跨载体”为经纬,构建了一场立体、深邃的思想盛宴,不仅展现了纪录电影作为艺术形态的多元可能性,更彰显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价值。

跨文化:在“平视”中构建理解之桥

首场对话《影像为桥:跨越文化的生活对话》由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田园主持,汇聚北京师范大学尹成奎教授、卢米埃影院创始人邵征、中央新影集团导演陈庆与青年导演周文武貝。论坛聚焦纪录电影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促进理解与共情的文化载体,探讨跨文化创作的真实性、伦理尺度与传播路径。

△ 尹成奎

“真正的共鸣来自具体的文化连接点,而非抽象的宏大叙事。”尹成奎开宗明义。他指出,跨文化纪录创作的核心在于“平视”而非“俯视”或“猎奇”。文化差异固然存在,但人类对美好情感、共同经历的感知是相通的。

△ 邵征

邵征从发行与展映角度指出,纪录片要走向更广观众,创作者需在“作者性”与“可理解性”之间寻求平衡。她以卢米埃影院多年举办国际影展的经验为例,说明优质纪录作品不仅能引发共情,还能推动社会关注与实践交流。

△ 陈庆

陈庆在《远方未远》《邬达克》等跨国拍摄中深切体会到,建立信任的关键在于“时间”与“真诚”。“语言是苍白的,但姿态是真实的。”她认为,纪录片不仅是影像记录,更是一场始于拍摄前、延续至放映后的长尾式跨文化交流。

△ 周文武貝

周文武貝以《帕尔曼在上海》《明月照他乡》等作品为例,分享了跨文化纪录的创作方法。他坦言自己偏好“冷静观察”的方式,通过长时间跟踪与预判,挖掘人物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青春是相似的,人性是共通的。”他希望通过这些年轻人的迷茫、奋斗与成长,展现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共通的生命体验。

△ 主持人 田园

对话最后,四位嘉宾分别用一句话寄语青年创作者:尹成奎“希望纪录片能为人类发展留下印记”;陈庆强调“保持好奇、学习与敬畏”;周文武貝鼓励“想到就做,just do it”;邵征则呼吁“持续学习、走进影院”。主持人田园总结道:“我们用影像连接空间的远方,更抵达心灵的远方。”这场对话为“如何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思想路径。

跨时代:在技术狂飙中守护真实之锚

第二场对话《新技术赋能:纪录电影视听呈现的“新境界”》由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史哲宇主持,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制作工作委员会会长江海洋、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摄影工作委员会会长梁明、北京电影学院智能影像工程学院院长陈军、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影像制作技术研究处副处长刘知一等业界权威齐聚,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AIGC等前沿技术对纪录片创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度思辨。

△ 江海洋

“真实是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契约。”江海洋回顾电影诞生130周年,指出《火车进站》与《工厂大门》早已揭示了“真实记录”与“人为修饰”两种影像路径的分野。他强调,面对AI浪潮,技术可以升级,但“真实”不可让渡。他警示:“工具的便利可能消解审美,如同毛笔书法被键盘取代。”这一观点振聋发聩,直指技术伦理的核心——技术应服务于艺术表达,而非取代艺术本身。

△ 梁明

梁明则持更为开放的态度。他认为,技术是电影创作的“翅膀”,技术赋能可以极大地提升影像质感与观众沉浸感。他特别提到,“AI并非全然替代实拍,而是辅助创作的工具——如用AI还原千年前陶器烧制过程,既弥补了历史影像缺失,又增强了叙事感染力。”他主张“人驾驭技术”,在真实基础上借助AI优化画面、提升审美,让纪录片“飞得更远”。

△ 陈军

陈军从技术治理角度提出“溯源机制”。他指出,国家已于2025年9月1日实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要求AI内容嵌入显性与隐性水印,实现从生成模型、训练素材到输出画面的全程可追溯。他强调,技术手段必须与人工审核结合,建立由主创、历史学者与鉴定委员会构成的多重把关机制,以防范“算法偏见”与文化误读,确保AI生成内容符合历史真实。

△ 刘知一

刘知一进一步从行业标准层面回应。他透露,科研所已完成对37个主流AI模型的系统评测,并正牵头制定影视行业AI应用白皮书与技术规范。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电影标准组织已设立“AI电影特色小组”,由中国电影科研所所长担任召集人,将统筹AI伦理、内容标识与真实性评估标准的全球协作。

在谈及技术对创作主体性的冲击时,江海洋重申“用影像守住人类真实的最后一方净土”,梁明则呼吁青年创作者“积极学习并驾驭新技术。”陈军强调“坚持独特的人文洞察与真诚的人文关怀”。刘知一补充“无论技术如何演进,纪录片的初心始终是以影像留存时空的原始真实”。

△ 主持人 史哲宇

对话最后,史哲宇以一段由AI生成却引发深思的总结作结:“愿我们既能勇敢探索新境界,也能始终坚守真边界,让技术成为照亮真实的光,而非遮蔽真相的幕布。”本场对话将技术问题提升到伦理、标准与治理的高度,纪录片创作在技术的“快”与真实的“慢”之间,找到了一条平衡与共生的道路。

跨载体:在“在场”与“再现”间激活传统艺术

第三场对话《光影舞台:舞台表演的电影表达》由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原副院长侯克明主持,北京市曲剧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戴兵,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艺术总监、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程丞,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琼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虞晓,国家大剧院舞台影像导演田晨等嘉宾共聚一堂,探讨舞台艺术如何通过电影语言实现创造性转化。

△ 主持人 侯克明

侯克明开篇即指出,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舞台艺术影像化已从“不可能”变为“新常态”。他强调:“舞台电影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用电影语言重新诠释艺术灵魂的过程。”

△ 戴兵

戴兵坦言,北京曲剧作为地方剧种,传播曾面临巨大困境。“剧场最多容纳2400人,而电影能让艺术跨越时空。”他呼吁影视创作者打破传统拍摄模式,运用多机位、环移镜头等电影语言,放大戏曲的程式美与空间感。

△ 程丞

程丞带来黄梅戏电影《罗帕记》的创作心得,她坦言,从舞台到银幕,演员必须在“程式”与“生活化”之间寻找平衡。“镜头会放大情感,也要求表演更内敛。”她透露,未来将“两条腿走路”:坚守剧场之根,同时以影像为翼。

△ 琼霞

琼霞作为红线女关门弟子,深情回顾了恩师通过近百部粤剧电影将艺术推向世界的辉煌历程。她强调,尽管电影具备复制与传播优势,但舞台的“在场性”与“活态传承”不可替代。

△ 虞晓

虞晓从观众视角切入,直指当前舞台电影面临的“认知门槛”问题。“听不懂、看不懂,是观众远离的最大障碍。”他呼吁加强戏曲审美普及教育。他同时认为艺术必须与时代对话,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

△ 田晨

田晨则展示了国家大剧院舞台影像的前沿实践:实现演出在全国影院的实时直播,观众与北京现场仅两分钟技术延迟。她强调,电影导演必须深谙音乐逻辑,镜头节奏需与交响乐、戏曲唱腔同频共振,才能忠实传递艺术本真。

侯克明在总结中动情呼吁:“舞台艺术家的黄金时期稍纵即逝,用电影记录下你们最精湛的表演,是对艺术史最大的贡献。”

三场对话,既回应了全球化语境下文明对话的迫切需求,也直面数字化时代技术伦理的深刻挑战,更探索了艺术形态在媒介融合中的创新路径。这场思想的共振,不仅议题前瞻、阵容权威、讨论深邃,更达成了守护真实、以人为本、技术为用的核心共识。

纪录电影正以影像为舟,以真实为舵,在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艺术与大众的航程中,坚定前行,成为时代最沉静而有力的见证者与建构者。

责任编辑:韩璐(EN053)

来源:三半撩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