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中影集团领衔出品的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累计票房已突破6亿,累计观影人次突破1584.5万。电影自上映以来一路领跑同档期,凭借稳健的长尾效应持续带动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一同感受志愿军精神的鼓舞。影片在各平台高分持续,收获了各年龄层观众的好评,获赞“系列最佳”
由中影集团领衔出品的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累计票房已突破6亿,累计观影人次突破1584.5万。电影自上映以来一路领跑同档期,凭借稳健的长尾效应持续带动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一同感受志愿军精神的鼓舞。影片在各平台高分持续,收获了各年龄层观众的好评,获赞“系列最佳”。电影全国热映中。
作为《志愿军》系列的终章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宏大叙事与人物塑造的细腻刻画之间达成巧妙平衡,电影中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充满了动人的弧光:李晓(张子枫饰)一路从联合国会场走到铁原战场,又走上这一部的谈判场,经历与亲人战友的诀别之痛,她也从青涩变得愈发沉着坚强,蜕变为独当一面的翻译官;林月明(宋佳饰)承受着病痛折磨,但她在谈判桌上依旧字字铿锵,对敌人的一切挑衅予以有力回击,坚守和平的热望并为之奋斗一生;吴本正(朱亚文饰)从最开始那个理想化的科学家淬炼成铁骨铮铮的战士,更加理解了武器对作战的重要性,更好地投身于军工建设之中;孙醒(陈飞宇饰)始终带着松骨峰三连的精神,扛住了一场场硬仗,也向敌人喊出志愿军捍卫和平的决心,完成了自己肩上的使命;杨三弟(张宥浩饰)也从开始时的愣头新兵一路成长为真正的战士,他的相机从记录牺牲到定格笑脸,承载着这段峥嵘历史最鲜活的纪念;赵安南(肖央饰)一心想着送满一百趟物资就回家,却为了责任毅然踏上第一百零一次征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曲生命的壮歌,他们的故事连缀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份不可磨灭的英雄谱。电影将镜头对准那段峥嵘岁月中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让他们的无畏身影得以跨越七十余年,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影片对历史的真实还原,构成了电影史诗质感的坚实基底。这一部在展开“边打边谈”双线叙事的同时,将镜头深入历史肌理。上甘岭战役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再现于大银幕时,依旧令人震撼,不少观众称“看到黄继光堵枪眼时泪目了,感觉历史书上的文字多了一层温度”。而坑道内智慧的较量、细菌战中的残酷与牺牲、“绞杀战”下铁道兵的惊人壮举……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同样随着电影徐徐铺陈,成为大银幕上前所未见的奇观,很多观众表示“看完电影大开眼界,了解了不少历史冷知识”“原来抗美援朝背后还有这么多令人惊讶的历史”。影片对多线战场的全方位描摹,对姚庆祥、史阜民等真实历史人物事迹的真诚体现,汇聚成一幅更为完整立体的抗美援朝历史图景。影片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让鲜活可感的角色置于其中,人与历史交融,群像与时代共振,在战争片冷冽的底色上显露出独特的人文温度,打造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英雄史诗。
《志愿军》系列三部曲历经五年的打磨,陪伴观众走过三年光阴,不仅塑造了银幕上的史诗故事,更与银幕外的千万观众建立了深刻的情感联结,影片被很多观众称之为是“三部曲情感的升华”,和家人一起观看《志愿军》也成为很多人每年一期一会的独特仪式感。许多观众忍不住二刷三刷来重温这份家国情怀,更挖掘出了不少隐藏细节:红色石头象征着和平、三部曲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的首尾呼应、李晓的家门钥匙见证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感的交织……这股源于观众的深厚情感,让电影超越影像本身,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凝聚起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在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当天,电影官方发起了“给志愿军们写一封家书”的特别活动,联动三部曲演员以及一众上宣媒体、微博各领域账号共同参与,号召大家将内心的崇高敬意与深切缅怀寄托于文字,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彰显对志愿军战士的致敬之情。此外,电影还与国资委联动,与中国军工企业一同致敬军工人,为大国重器点赞,让观众看到昔日“吴本正”们为之奋斗的强国梦,已在今日的钢铁洪流中成为现实。
陈凯歌导演曾分享“电影最想表达的是万家灯火如你所愿”,而三部曲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以不忘报以回响”。《志愿军》三部曲以其恢宏的视野、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制作,全景式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也点燃了对“最可爱的人”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刘忠禹
来源:北青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