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7年6月1日,一辆黑色三菱Lancer在黄河壶口瀑布的怒涛之上腾空而起。55米,30米落差,150公里时速——没有保险,没有备用方案,只有一条用血肉和信念铺成的跑道。
1997年6月1日,一辆黑色三菱Lancer在黄河壶口瀑布的怒涛之上腾空而起。55米,30米落差,150公里时速——没有保险,没有备用方案,只有一条用血肉和信念铺成的跑道。
柯受良,这个被叫作“小黑哥”的台湾男人,用一场近乎自杀的飞跃,把中国人的胆气,甩进了全世界的镜头里。
没人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
但事后人们发现,他留下的飞行记录表上,密密麻麻写着:“加速不足”“风速超标”“心理压力过大”——可他还是上了车。
因为那天,是香港回归前116天。
他不是在表演特技,他是在用生命向世界宣告:中国人,能自己飞过天堑。
二十年后,他走了。
没留下遗产,葬礼是朋友凑的钱。
可他的名字,没被遗忘。
刘德华、张学友这些当年在片场陪他练车、替他押注、在他失败后拍着他肩膀说“再来一次”的兄弟,没让他一个人走。
他们替他养大了孩子,替他建了12所小学,替他把“飞跃”从一个动作,变成了一种精神。
现在,2025年,香港特区政府出手了。
不是发个纪念邮票,不是开个追思会,而是真金白银砸出1000万港元,建两个纪念馆——一个在壶口瀑布,一个在金山岭长城。
不是摆个雕像、挂张照片那种“纪念”,是把当年那辆飞过黄河的赛车,1:1复刻,原样展出;是把柯受良用过的头盔、沾着黄土的飞行数据表、他手写的风险评估笔记,全部拿出来,摆在公众面前。
你可能以为,这只是个怀旧项目。
但真正值得记住的,是那个叫“飞跃奖学金”的部分。
每年20名内地和香港的青少年,可以免费去香港学电影特技和汽车工程。
不是学怎么跳楼、怎么撞车,是学怎么设计安全气囊、怎么计算空气动力学、怎么用计算机模拟每一次腾空的轨迹。
这是关键的转折。
过去,我们歌颂“用命换纪录”的悲壮。
现在,他们要教下一代:真正的勇敢,不是赌命,是用科学把命守住。
柯受良当年没条件做精密计算,他靠的是直觉、经验和一根筋。
可今天的年轻人,不需要再用命去证明自己能飞。
他们需要的是:知道怎么飞得更稳、更远、更聪明。
纪念馆里,那辆复刻的赛车不会动。
但奖学金的申请表,会一页页被填满。
一个在甘肃山区的中学生,可能因为看了那段黄河飞跃的视频,决定报考香港理工大学的汽车工程;一个香港的高中生,因为听了刘德华讲“小黑哥的故事”,选择修读电影特技,未来想拍一部关于中国特技先驱的纪录片。
这不是怀旧,是传承的升级。
我们曾经把英雄供在神坛上,用眼泪和掌声纪念他们。
现在,我们把英雄的火种,放进课堂、实验室、设计图纸里。
让他的勇气,不再只是感动,而是变成可复制、可学习、可迭代的能力。
柯受良用生命飞跃了黄河。
今天的人,用知识和制度,让他的飞跃,不再是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而是一条可以走下去的路。
2026年4月1日,纪念馆开门那天,你站在那辆复刻的赛车前,能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男人的疯狂。
你还能看到:一个民族,从用命去证明自己,到用智慧去延续勇气的完整轨迹。
这不是纪念过去。
这是把英雄,变成种子。
来源:雾凇中穿梭的鸟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