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李子新片中国票房不到北美零头,影院只给1场,10个座位7个空。
小李子新片中国票房不到北美零头,影院只给1场,10个座位7个空。
这片子叫《一战再战》,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外号PTA,拍过《血色将至》。
北美首周2240万美元,创他个人纪录。
内地首周1782万人民币,预计总票房过不了4000万。
全球1.2亿美元,中国贡献不到3%。
影院经理不傻。
同一天,动作片排5场,90%人坐满。
PTA的片160分钟,慢得像火车进站,只排1场,上座率不到10%。
经理算的是翻台率,不是艺术分。
观众更现实。
短视频把耐心切成15秒,进影院就想爽。
小李子再帅,也救不了三个小时的沉默。
PTA过去作品在中国票房都低,影院早把他划进小众。
宣发也省成本。
北美地毯式轰炸,中国只有几条预告微博。
潜在观众连片名都没听过,更别说掏钱。
有人把锅推给文化差异。
故事讲美国内部矛盾,中国观众没代入。
可《泰坦尼克》也讲外国往事,照样卖破纪录。
差异不是理由,节奏才是硬伤。
艺术片在中国不是第一次遇冷。
去年《隐入尘烟》靠口碑逆袭,前提是片短、成本低、话题贴地。
PTA这次成本高、时长长、话题远,三条全踩雷。
流媒体正在偷走这批观众。
Netflix几部文艺片跳过影院,直接进手机,数据漂亮。
PTA的新片卖完影院,下一步大概率上线流媒体,中国观众反而更容易看到。
影院不是博物馆,每一张座位都要交租。
艺术片想多排片,先得证明能满座。
粉丝喊破嗓子,不如预售票根。
预售好,经理自动加场,比写倡议书管用。
短期看,艺术片只能打游击。
电影节、点映、影迷专场,先把铁粉聚起来,再让口碑慢慢渗。
想首日就霸屏,除非把片剪到90分钟加爆炸。
长期看,观众需要分级教育。
初中课本不教电影史,大学选修也不教,大多数人一辈子没进过艺术展。
没人天生懂长镜头,习惯靠时间喂出来。
片方也得放下身段。
预告片剪成30秒爽点,抖音三句话讲剧情,不是low,是自救。
小李子都开短视频账号了,导演还端着,那就自己扛票房。
中国一年出新片400部,能进影院的不到一半,留下来的全是狠角色。
艺术片想活,就得比商业片更会营销。
喊清高没用,票房数字会打脸。
再不给艺术片找活路,下次连1场都没有。
今天你不买票,明天影院只剩爆笑喜剧和怪兽打架。
你想看的那些好故事,永远躺在硬盘里。
别让好电影变成传说。想看的片上映,第一天就买票,比发朋友圈更有用。
来源:渔船上撒网的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