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奴隶到将军》幕后故事杨在葆原不被看好是赵丹相助才成就经典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00:17 2

摘要:为此他三下河南,进行采访,搜集素材,并创作出了《我们村的半边天》和《拉车的人》等几个剧本。

1978年的时候,北影厂导演王炎,很想拍一部农村题材的故事片。

为此他三下河南,进行采访,搜集素材,并创作出了《我们村的半边天》和《拉车的人》等几个剧本。

当王炎从河南回到北影厂后,就计划将《拉车的人》搬上银幕。但这时,上级领导的一纸命令,却打乱了他的这个设想。原来是上影厂想要借调他去执导规模宏大的重点影片《从奴隶到将军》。

王炎当时心里头一百个不愿意。

他心想,自己捣鼓了那么久的《拉车的人》,眼瞅着就要开拍了,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算怎么回事?

再说了,上影厂那边厉害的导演多了去了,像谢晋、汤晓丹这些都是他的老师辈,怎么也轮不到他一个北影厂的人过去。

他连剧本都没瞅一眼,就直接跟上影厂那边回绝了,说自己手头有活儿,去不了。

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就过去。

没过几天,王炎去八宝山参加一个追悼会,碰上了几位电影界的老领导。老前辈们一见着他,就把他拉到一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问。

“小王,你怎么回事?上海那边叫你,你怎么还不动身?”

几位老人拉着他的手,掏心窝子地跟他说,电影行业停了那么些年,现在好不容易能拍了,你们这些中坚力量不顶上去,指望谁呢?

这几句话说得王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感觉这已经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了,是一种责任。

他没再多想,回家简单收拾了个挎包,就登上了去上海的火车。

在咣当咣当的火车上,王炎这才拿出那个叫《从奴隶到将军》的剧本,仔细看了起来。

这一他就陷进去了,完全被故事给迷住了。

这剧本是梁信写的,就是当年写出《红色娘子军》的那位大编剧。

梁信为了这个本子,也是下了大功夫。早在十几年前,他就被罗炳辉将军的传奇经历给迷住了,一直想把他写出来。

后来到了1975年,他看了美国的《巴顿将军》,心里更来劲了,觉得咱们也得有这样写自己英雄的电影。

顶着当时的压力,梁信偷偷摸摸地把这个剧本的初稿给写了出来。

等王炎到了上影厂,才发现人家对这片子有多重视。

厂里给配的班底,那叫一个豪华。摄影师是拍过《女篮五号》的沈西林,总美工师是副厂长韩尚义,作曲是给《南征北战》配过乐的葛炎。

这阵仗,让王炎既兴奋,又觉得肩膀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万事俱备,就差演员了。

女主角索玛,王炎心里早有人选,就是他在北影厂的同事张金玲。他觉得张金玲身上有股劲儿,不光能演飒爽的,也能演温柔的。

可最关键的男主角罗霄,却成了大难题。

这个角色是整个电影的灵魂,选不对,整个戏就垮了。

当时上影厂不少年轻男演员都想演,但王炎心里就认准了一个人,那就是杨在葆。

可这事儿一说出来,上影厂的领导们几乎全都摇头。

他们觉得杨在葆的表演路子太野,不够“真”,演将军,怕是不像。

就连杨在葆自己心里都没底,他跟王炎说:“王导,我哪儿像个将军啊。”

王炎却不这么看。

他跟杨在葆说:“罗霄本来就不是科班出身的将军,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我就是看你‘不像’才找你,你要是端着个将军架子,我还不找你了呢!”

话是这么说,可厂领导那边还是不松口,坚持要“试戏”。

摄影师沈西林还偷偷跟王炎说,这帮人就是想借着试戏挑刺儿,好把杨在葆给刷下去。

王炎不信邪,硬着头皮拍了一段。结果送上去,大家看了都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这事儿就僵住了。

领导又发话,说要拍一段能打动人的戏看看。

为了保住杨在葆,王炎带着人马,把设备拉到郊区一个农场,拍了罗霄被冤枉当了马夫,妻子索玛来探望他的那场重头戏。

拍的时候,杨在葆和张金玲都完全入了戏,眼泪哗哗地流,看得在场的人都动容了。

样片放给领导们大部分人觉得行了,但还是有几个领导固执地反对。

就在这节骨眼上,老艺术家赵丹站了出来。

他看完样片,就说了:“我看杨在葆行。”

就这简简单单六个字,分量千斤重。赵丹是什么地位?他一开口,就相当于给杨在葆的专业能力盖了章,那些怀疑的声音一下子就小了很多。

王炎和杨在葆后来都特别感激赵丹,觉得老先生真是仗义。

就这样,杨在葆才总算拿下了罗霄这个角色。

事实证明,王炎的眼光没错。杨在葆把罗霄这个角色演活了,那种从奴隶到将军的成长和蜕变,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电影里还有个小插曲。有一场罗霄和索玛结婚的戏,葛炎写了首彝族祝酒歌,本来想找专业歌手唱。

可录出来一听,味儿不对,太华丽了,没有那种朴实的感觉。

葛炎一拍大腿,说干脆让张金玲自己唱。

张金玲哪儿正经学过唱歌但为了戏,硬是请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最后唱出来的效果特别真实,跟角色完全融为一体。

电影的拍摄过程也相当坎坷。

剧组为了真实,跑到江西、广东这些罗霄将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去拍。

当地部队特别支持,派了不少战士来当群众演员。可仗打到一半,部队突然接到紧急命令,要立刻开赴前线。

这下可把王炎急坏了,还有一百多个镜头没拍呢。

他赶紧跟总政联系,好说歹说,才争取到了宝贵的四天时间。

那四天里,整个剧组跟疯了一样,分成好几个小组,不分白天黑夜地抢拍。等部队开拔,他们也终于拍完了。

回到上海,厂里给他们开欢迎会,结果会开到一半,好多人都累得直接在椅子上睡着了,一个个顶着黑眼圈,跟熊猫似的。

这部电影是那个时代电影人的心血结晶,从导演的坚持,到演员的投入,再到所有幕后工作人员的付出,才有了这部经典的诞生。现在回过头那种纯粹为了艺术创作而不计得失的精神,真的让人特别感动和敬佩。

来源:亲切叶子oiLq09U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