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了!海上有难,必救!《东极岛》让世界看见中国平民壮举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9 08:02 2

摘要:该片由欧洲电影发行商圣三一亚洲电影公司负责在欧洲地区发行。正如圣三一亚洲电影公司执行总监塞德里克·贝雷尔所说:“《东极岛》这部影片探讨了忍耐、团结和生存意志等主题。我们相信德国观众会被它深深触动。”

《东极岛》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8月29日,中国电影《东极岛》在德国院线正式上映。此前,《东极岛》在国内上映之后,在海外多地上映,在全球引起较大反响。

该片由欧洲电影发行商圣三一亚洲电影公司负责在欧洲地区发行。正如圣三一亚洲电影公司执行总监塞德里克·贝雷尔所说:“《东极岛》这部影片探讨了忍耐、团结和生存意志等主题。我们相信德国观众会被它深深触动。”

此前,该片在英国上映后,英国观众被东极岛渔民在日军炮火下无私救援英军战俘的壮举深深打动,他们认为这体现了“超越国界的人道精神”。电影中呈现的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场景,让许多观众热泪盈眶。

一部融合“抗日”和“海难救援”元素的中国商业大片,为何能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电影《东极岛》取材于1942年发生在东极岛的真实事件。“二战”期间,在中国舟山附近海域,一艘载满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被击沉,1800多名英军战俘被日军封锁于船舱内,东极岛上的渔民毅然前来营救,最终救起300多名英军官兵。影片之所以能引起海内外观众的情绪共鸣,得益于该片以艺术化的方式传递了两种典型的中式朴素价值:面对欺辱不能跪;有难必救。

民族觉醒:面对欺辱不能跪

《东极岛》改编自真实事件:日本的运俘船“里斯本丸号”被美军鱼雷误伤沉没,中国渔民勇救英国战俘。这个事件虽发生在抗战时期,与日军侵华暴行密切相关,但渔民救英国战俘的行为初衷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抗日”。它的实施主体是作为平民的渔民,目标是救人,彰显的是人道主义与人性光辉。由于日本侵略者要阻止渔民救人,才演变出渔民抗日的行动。如何将抗日主题和救人主题有效融合,强化故事张力?

《东极岛》立足于国民性格,通过一系列角色如保长、阿赑和教书先生等,深刻描绘了从忍耐到反抗的心路历程。最终,正是靠着从“忍”到“不忍”的变化,达成了反抗侵略和救人的两个目标,也正是靠着中国人的善良和血性,还包括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这两者相互配合,让普通渔民的力量,最终在反抗日军欺辱的过程中实现了救人的目标。从而较为自然地实现了将“抗日”和“救人”两大主题相融合,强化了电影的艺术张力。

忍,心字头上一把刀。从中国的象形文字的特点就可以看出,忍是要付出代价的——至少,心上一把刀,怎会不痛苦、不难受?但是,对骨子里不爱惹事的中国人来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忍辱负重”……忍,既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民族性格,更是一种朴素价值。《东极岛》深刻描绘了中国人的“忍”精神,并将其作为“不忍”精神的引子,成功带动了观众的情绪起伏,最终让“面对欺辱不能跪”的家国情怀激荡在观众心中。

影片的前半段,基本上就是“忍”的过程。一开场,就展现出渔民们集体“忍受”的画面。两个日本兵,两条枪,一个村子接近200人,却甘愿受他们欺负和管束……影片借主角阿赑之口,说出对渔民们忍气吞声的不解:东极岛上的百姓,在两个日本兵的看管下,窝窝囊囊地跟他们学日语,规规矩矩地在被划定的区域里生活。就算日本人封锁海域,断了他们的生计,渔民们依旧“忍”了一次又一次。

这样的忍,很符合当时国民的性格——只要还活得下去,就尽量忍一忍。但“活得下去”这个底线,很快就被日本兵突破了——当日本兵怀疑是渔民们私藏了英军俘虏时,当着全体渔民的面,打死了一个小伙子,接着用刺刀残忍刺死了一个小孩,全岛的精神领袖吴老大实在忍不住了,冲出来想要保护全岛的居民安全。日军少尉毫不留情,直接把刀扎进了吴老大的肚子。直到英国士兵纽曼自己站出来时,日军才停止了屠杀。

这时候,渔民们坚持的忍已经开始动摇了。但是,为了活下去,多数人还是愿意再忍一忍。保长劝大家,忍忍就行了,能少些人受苦。就连不愿意教孩子说日语的教书先生也劝大家再忍一忍。但是阿赑质问他们:‌“忍?那么多条命,怎么忍?”‌这句台词展现了主角在目睹同胞牺牲后的愤怒与无奈,用“忍”字表达内心的压抑与挣扎。这是在忍中爆发的呐喊,与“忍”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着反抗与觉醒的端倪。 ‌

在中国的传统中,逝者为大。日本兵不让生者痛快,连逝者也不放过。当渔民们给被日本兵打死的几个人送葬时,日本兵竟向送葬的队伍开枪。生不让活,死不让安,这种对中国传统习俗的极大不尊重,终于激发了大家那股“不忍”的情绪。这样的情绪,首先在之前主张忍让的保长身上爆发,这也更加剧了影片的戏剧性——保长终于察觉到,他一直忍耐着,却对日本兵没有起到任何影响,反而惹来了更多的祸事。于是,他忍不住了,朝着日本兵的方向破口大骂。

代表着逃避心态人群的教书先生的觉醒更是成为整部影片情绪的分水岭。他曾经当过兵,因为怕死才逃到东极岛,以为在这儿能过平静日子。没想到日本兵就在他眼前开始了暴行。忍无可忍之下,他找出自己藏好的旧枪,冲进了日军炮楼。虽然因枪的故障导致他击杀日本兵失败,但是他身上觉醒的那股子血性让日本兵害怕,最终也成为渔民奋起反抗的导火索。

“不能跪!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满江红,十遍!”当日本兵将教书先生活活烧死,教书先生临死前的呐喊彻底唤醒了沉默的渔民们:面对欺辱不能跪,忍让换不来和平,只有奋起反抗,才有真正的出路。

影片到此进入高潮:阿赑冲进了鬼子的炮楼,用麻利的动作解决了那些日本兵。当他击杀日本兵时,眼神凶狠,手起刀落,干脆利落,让跟着影片“忍”的情绪的观众也终于找到了情绪的出口,感受到了复仇的快感。当阿赑背着缴获日本兵的长枪,浑身是血,脸上露出一股狠劲时,就像一个声响震天的战鼓,瞬间点燃了渔民们心里的反抗意识。在影片女主角阿华的带领下,100多只渔船朝着落水的英军战俘划去,开启了一段在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悲壮、血脉偾张的海上救援行动——他们顶着汹涌的海浪和敌人的子弹,硬是把300多名英军战俘从危难中救了出来,堪称奇迹。到此,影片真正实现了抗日和救人主题的无缝对接。

其实,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东极岛》以一群渔民为样本,展示中国人从忍到不忍的变化,喻示整个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从“一忍再忍”到奋起反抗的觉醒。

朴素道德:海上有难,必救!

“里斯本丸号”会沉没,但历史永远不会“沉没”。

毋庸置疑,《东极岛》最重要的内核在于:它从一段几乎鲜为人知的历史中,打捞出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故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许多观众都表示,在观看《东极岛》之前,他们并不知道在中国浙江舟山的这个小岛上,曾经发生过如此荡气回肠、令人动容的无私救援的故事。

“中国人的字典里,从没有见死不救。”一位观众看完影片后如是感慨。诚如斯言,影片通过艺术化方式再现了中华古老的朴素道德观:有难必救。当然,影片有了抗日主题的加持后,更能显现出朴素的道德观在战争阴霾之下的坚持更为不易——一群最普通的中国人如何以其最朴素的善恶观和悲悯心,做出了最不普通的选择。这群渔民的行动超越了国家、种族和意识形态,守护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权与尊严。

当然,对于这样的叙述方式,也有人指出其缺陷性:真实历史中,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300余名英军战俘的壮举,只是纯粹的人道主义。而电影《东极岛》为增强戏剧冲突,加入了日军压迫下渔民“觉醒反抗”的虚构情节,将救人动机从“本能善意”强行扭转为“复仇式觉醒”。这种改编被认为弱化了中国渔民的本能善意和主体性。

对于这样增强戏剧冲突的设计,有不同观点实属正常,但仅从影片传递的朴素道德价值及情绪上看,无疑是成功的。这一点,从被救的英国人的视角来看,更有说服力。

据报道,随着《东极岛》在英国大银幕上的亮相,影片所呈现的巨轮沉没、惊涛骇浪,以及渔民们驾驶小船在炮火中的穿梭,都深深触动了英国观众的心弦。一位英国青年观影后激动地表示:“那些海战画面,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仿佛置身于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这一强烈的感受,不仅彰显了电影的出色视觉效果,更让观众仿佛穿越历史,亲临那场惨烈的战争现场。

更令英国观众动容的是电影中展现的中国渔民的善良与勇敢。在他们看来,这些渔民并非受过专业训练的军人,仅仅是普通的百姓。但在战争的阴霾下,他们却毫不犹豫地划着小船,勇敢地冲向战火与巨浪,只为了拯救那些落水的英军战俘。一位英国女士含泪感慨道:“他们舍生忘死地救人,这种高尚的品德和英勇的行为,让人深感敬意。在战争的阴霾中,他们犹如一缕缕阳光,照亮了黑暗的角落。”

电影营造的有难必救的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真实事例支撑。2025年5月,18名英军战俘的后代专程前往东极岛,向“渔民营救纪念碑”献花致谢。幸存者后代丹尼斯·维尼在致辞中哽咽道:“如果没有中国渔民的英勇救援,我们家族的历史恐怕将被改写。”

“海上有难,必救!”影片中,这一渔民传承的祖训作为精神内核贯穿整个故事。该精神源自东极岛渔民在历史中形成的传统,强调在海上遇险时必须施以援手。影片中多次通过角色对话、旁白及历史场景,一次次强化这一价值观的传承。

更令人动容的是,电影中传递的“海上有难,必救”的朴素价值照进了现实。就在该片上映的2025年8月,浙江舟山东极镇渔民后代王裕斌、杨小平在台风中救起两名落水游客。事发时,东福山海面风力达9到10级,波涛汹涌。王裕斌和杨小平顶着风浪游向落水者,拼尽全力将他们拖向岸边,此时另一位大哥杨贤锋也跃入海中加入救援,三人合力将两名落水者成功救上岸。

这样发生在现实中的真实事件,让人们对“海上有难,必救!”的朴素价值印象深刻,与电影中艺术化传递的价值情怀高度契合。

总体而言,该片在艺术化营造情绪方面比较成功,除了传递“面对欺辱不能跪”的家国情怀、有难必救的朴素道德之外,还艺术展现了“血浓于水,兄弟情谊胜生死”的中式兄弟情谊。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还耗资巨大呈现技术真实。据了解,该片剧组耗资5亿元打造1∶1沉船场景。因电影中40%为水下戏份,影片就在水下进行实景拍摄,剧组搭建了5个水棚,16处水下置景。其中最大一处拍摄地,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也是亚洲最大的恒温水景棚,能够模拟200种海浪。正是这样巨大的技术投入,让电影中“里斯本丸号”沉没的灾难场景更显技术真实:巨浪吞噬一切的窒息感,渔民们驾着一叶扁舟在怒海中前行的震撼画面,构成了极具压迫性的视听奇观。

所有技术都为叙事服务。在笔者看来,这些并非为了刻意炫技,而是通过技术真实成功地将观众拉入那个生死一线的历史瞬间,共同体验那份绝望与希望交织的瞬时情感,以助于该片情绪的营造和传递。

剧情简介

“二战”期间,在中国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一艘载满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被击沉,上千名英军战俘被日军封锁于船舱内。绝境之时,东极岛上的一群渔民毅然前来。他们凭借骨子里的善良、野性与血性,在惊涛骇浪中,为落难的战俘打开一条生路。《东极岛》取材自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

编辑丨黄莎 肖玲燕 设计丨刘岩记者丨九三往期精彩

来源:方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