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天的豆瓣网站上,这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分数高达8.8分,好于 98% 剧情片,好于 98% 犯罪片,360111人打分综合出了这样一个分数,这样一个高度,这样一个结果。
1
这几乎是一部在华语电影史上公认的杰作!
在今天的豆瓣网站上,这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分数高达8.8分,好于 98% 剧情片,好于 98% 犯罪片,360111人打分综合出了这样一个分数,这样一个高度,这样一个结果。
漫长的四个小时的谋篇布局,最后时刻的宣泄。
成长的痛苦,青涩的爱恋,世态的丑恶,在这部电影里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来自台湾的导演杨德昌用一种认真、科学、理性、严谨的态度,处理一个偶发的、感性的、事出无因的事件,慢条不紊地抽丝剥茧,耐心细致的处理矛盾。
“原来你跟他们一样,对我好就是想改变我。你好可笑啊,你以为你是谁啊?我和这个世界一样是不可改变的…”
这个残酷的青春故事,想讲究竟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杨德昌几乎每部电影都会死人,华语电影无数电影,都会杀人。
但这部电影里杀人已经不是杀人,这里的杀人是世界的崩塌,是青春的葬歌,是少年的孤独。
当小四猛地将刀刺向小明的腹部时,他的青春在那一刻戛然而止了。
庞杂却异常清晰的人物、繁芜但非常条理的叙事,4个小时,曾先森穿过了一代代人的青春,走在台湾的夜晚。
2
电影被无数影迷和影评人推崇。
影片改编自一个真实故事。
1961年6月15号晚十点左右,台北警方接报案称在牯岭街5巷10号后门有杀人事件。警方到场,凶手并未逃走。 杀人者为16岁的茅武,此前为建国中学初二丙班的学生,因参与校园打架事件而被开除。茅武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茅泽霖在中央研究院任职,与胡适相识。 被杀者为15岁的刘敏,为建国中学初二甲班学生,父亲1948年死于徐沣会战,她被寡母独自抚养长大。 两人为情侣,什么样的纠葛,让茅武刺了刘敏七刀?
导演杨德昌,时年14岁,为两人同届同学。1991年, 在耗时五年之后,他拿出时长达到4个小时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我们难以想象的是,一个童年的事故,在少年的他内心曾经激荡起怎样波澜壮阔的情绪翻滚。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已经44岁,人到中年的他在30年后拍出了一个罕见的青春惨烈现场。
他冷静的拍出了一个血泪模糊的青春祭奠现场。
在小明无法动摇的处世态度面前,小四的劝说辩解苍白无力。小明也不曾料想到那把用来堵杀小马的刀会插在自己身上,因为甚至连小四都从来没想过自己会亲手杀死小明。
在那个宁静的傍晚,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他将刀狠狠刺进了小明的腹部。 一刀、两刀、三刀……直至第七刀。
每一刀,都将整个刀身没进去,不留一丝余地。 那样笃定,仿佛只要消灭她的肉体,就能戳穿美丽的幻象,毁掉那个虚伪的世界。
他想要对抗的,是这个世界的苟且,是理想主义的覆灭,是所有被世界改变的人们。 所以,他把刀刺向了小明。 因为小明说,“傻瓜,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你以为你是谁啊?”
这句话,就像是整个现实世界,对小四发出的嘲讽,所以,他要刺死小明,那原本不是情杀,而是一次对现实世界的复仇。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也太快了,两个人的青春同时结束了。
等了三个多小时的观众,也许会和当年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曾先森一样愕然。
如今来看杨德昌为了这7刀这几个分钟,在之前已经酝酿了接近4个小时。
4
这之前的酝酿是什么呢?
在曾先森看来,导演杨德昌用了社会压迫、家庭崩塌与理想幻灭的三重绞杀,有条不紊的展现了少年小四从压抑到爆发的悲剧轨迹。
最终,所有一切形成了完整的,能自证的闭环。
帮派械斗与校园暴力构成小四的日常压迫。
小公园帮派与214势力的对抗,以及滑头等情敌的欺凌,不断挤压他的生存空间 。
停电的台球馆、偷钱未遂等细节,暗示着混乱无序的社会氛围。
外省人与本省人的矛盾通过眷村背景渗透到青少年群体中,帮派争夺“大哥的女人”和经济利益,实则是族群冲突的微观投射。
家庭方面,亲从知识分子到被审查后的懦弱转变,彻底击碎小四对父辈的信任。
两次截然不同的教导则暴露了父亲的自我矛盾,加剧了小四的迷茫。
母亲卑微现实的态度与三姐象征的宗教救赎形成讽刺性对照,家庭无法提供任何实质性支持。
戒严时期的高压统治,通过父辈的惶恐、帮派的暴力规则渗透到青少年行为中。
最终,杨德昌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时代断面的解剖。
冷静、细致、严谨。
4
电影上映于1991年,影片上映后拿下了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和第4届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
为了这部电影杨德昌导演拍摄了整整4年,男主角就是如今的大明星张震。
来源:曾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