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羌笛颂》拍摄故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17:14 3

摘要: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看中了四川籍电影剧作家赵学彬发表的小说《我的羌族兄弟》,他曾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文工队员,亲身经历了当地建国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和人民军队带领羌族群众翻身求解放的事迹,为其提供了丰富创作素材,据此他写出小说《我的羌族兄弟》,后改编为

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看中了四川籍电影剧作家赵学彬发表的小说《我的羌族兄弟》,他曾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文工队员,亲身经历了当地建国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和人民军队带领羌族群众翻身求解放的事迹,为其提供了丰富创作素材,据此他写出小说《我的羌族兄弟》,后改编为《羌笛颂》剧本。

影片以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西南羌族地区为背景,反映了党和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时期与四川羌族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以及羌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争取解放的历程。

为了真实地展现羌族地区的风貌和文化,剧组深入到西南羌族地区进行实地取景,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羌寨、山川等作为拍摄场景,让影片更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该片汇聚了张园、郭振清、蔺娜、孙羽、牛千等众多优秀演员,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主演张圆通过该片与长影厂的武兆堤、林农等导演结识。当时长影厂导演于彦夫经人介绍认识了张圆,对她一见钟情。虽初次见面于彦夫因紧张表现不佳,但他之后不断给在外地拍戏的张圆写信,介绍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情况,最终两人喜结连理,共同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

影片中有许多展现羌族人民生活和革命斗争的场景,需要大量群众演员。当地羌族群众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他们身着传统服饰,协助剧组完成了众多大场面的拍摄。此外,为了营造出真实的战争氛围,剧组在拍摄战斗场景时,使用了真枪实弹,工作人员和演员们都面临着一定的危险,但大家都毫不畏惧,认真完成每一个拍摄环节。

​ 为了更好地展现羌族文化特色,剧组在道具和服饰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精心制作了羌笛、羊皮褂等具有羌族风格的道具,演员们的服饰也严格按照羌族传统服饰进行设计和制作,从面料到配饰都力求还原真实,让观众能从细节中感受到羌族文化的魅力。

《羌笛颂》的拍摄地主要在四川的汶川、理县桃坪羌寨及茂县等地 ,当时的拍摄条件较为艰苦,剧组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交通不便、设备简陋等。但全体工作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精心打磨每一个镜头,力求呈现出最好的画面效果。

《羌笛颂》是新中国首部羌族题材主旋律电影故事片,它为观众呈现了羌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增进了人们对羌族的了解和认识,影片通过讲述红军与羌族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颂扬了军民团结、共同奋斗的革命精神,对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陇东漫步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