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了三部片子,结果两部都像在看预告片——画面是大片,剧情是PPT。
你是不是也觉得,今年国庆看电影像在拆盲盒?
刷了三部片子,结果两部都像在看预告片——画面是大片,剧情是PPT。
《坚如磐石》突然杀出来,13亿票房,没人料到。
张艺谋没靠流量,没靠热搜,就靠一个老男人在权力漩涡里喘气的样子,让三四线城市的人掏了钱。
你别再说观众只会追流量了,他们只是厌倦了假大空。
那些靠明星脸撑场子的片子,票房一塌糊涂,不是观众变挑剔了,是他们终于不想再为“我以为这是好电影”买单了。
《十四和四十》七百多块票房,三十个观众,听起来像段子,但你细想,这不就是无数中小成本电影的真实命运吗?
院线排片表上,它们连角落都挤不进去。
不是没人拍,是没人敢放。
片方最后选择转网,不是认输,是清醒了——与其在影院里当背景板,不如在手机屏幕前碰碰运气。
你有没有发现,今年国庆档最火的,全是“人”的故事?
《坚如磐石》是官场里的普通人,《前任4》是感情里没输赢的成年人,《志愿军》里那些士兵,也不是超人,是怕死但还得往前冲的爹、儿子、兄弟。
观众不买“宏大叙事”的账了,他们想看的是:这个人,为什么活着?
他怎么熬过来的?
可问题来了,院线还是按老规矩办事。
排片表上,78%的票给了三部片子,剩下的九部电影,连一张海报都贴不上主厅。
中小成本片的生存空间,比地铁早高峰还拥挤。
国家给补贴,每场200块,听着像救命稻草,可你算过吗?
一场电影能坐满18个人吗?
补贴能覆盖宣发成本的零头吗?
更讽刺的是,观众满意度85分,可满屏都在骂“同质化”。
你拍亲情,他拍爱情,我拍职场,结果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主角都得在结尾哭一场,配角都得牺牲,反派都得有童年创伤。
观众不是不爱看现实题材,是受不了“伪现实”。
你拍底层,别光拍破房子,得拍他们怎么在破房子里笑;你拍反腐,别只拍贪官被抓,得拍那个没贪但被压垮的科长。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说“冰火两重天”,说得轻了。
这哪是两重天,是有人站在山顶看烟花,有人蹲在地下室数硬币。
我们总说中国电影市场大,可真正能活下来的,还是那几个头部玩家。
不是观众不买账,是系统没给普通人机会。
你下次进影院,看到排片表上《XX2》《XX再起》的字眼,别急着买票。
问问自己:我是真想看,还是只是被名字骗了?
那些没排片、没宣传、没明星的片子,可能藏着你真正想看的东西——只是它没被允许被看见。
电影不该是少数人的狂欢,它该是普通人的镜子。
可现在,镜子被镀了金,照不出你脸上的皱纹,只照得出你钱包的厚度。
来源:薛定谔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