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档我先冲了《毕正明的证明》,这片子是目前已经上映的国庆新片里最对我胃口的,《震耳欲聋》还没上,暂时没法比。
国庆档我先冲了《毕正明的证明》,这片子是目前已经上映的国庆新片里最对我胃口的,《震耳欲聋》还没上,暂时没法比。
本来以为又是部老掉牙的反扒片,结果看完发现它挺会玩,跟之前的《捕风追影》有点像,拿了个“老题材”却拍出了“年轻感”。
背景是90年代,火车上小偷多到成了帮派,叫“荣门”,等级分得比公司还细;故事也简单,就是警察抓贼。
但它没说教,也没搞那种“警察全好、小偷全坏”的套路,用个年轻警察的视角看事儿,善恶边界模糊了,反而比那些硬喊口号的片子有深度。
别被片名骗了,这本质是部商业犯罪片,节奏快得很,一点不拖沓。
导演最会玩的就是“对比”,用特写和远景把“荣门”那点江湖气拍出来了。
远景里是火车车厢、商场,人挤人跟下饺子似的,乱得让人眼晕;特写却专拍贼的手,两根指头就能把人钱包摸出来,还不碰响袋口挂的铃铛,那手法比变魔术还细。
“荣门”的设定也挺有意思,不是一群散贼瞎晃。
有个掌门叫四爷,下面三个元老,再往下分“上下八洞”,各管一块区域,跟武侠片里的门派似的。
最带劲的是火车上“偷芯”那四步,不是偷了就跑,先找准要偷的人,再趁人不注意把钱包夹出来,接着用练功券换走真钱,最后让同伙把空钱包塞回人兜里。
这套流程下来,考验眼神、手速还得靠配合,看得我直咋舌,有点像《天下无贼》里剥生鸡蛋那股子巧劲。
这些“盗窃奇观”能成立,还得靠90年代的真实背景撑着。
那时候火车上小偷确实多,后来铁道部搞了“铁鹰行动”专门打这个,才把风气扭过来。
也正因如此,这些手法现在才成了“奇观”,要是搁当年,估计谁看了都得紧捂钱包。
片子把这些细节拍出来,不光好看,还暗戳戳告诉观众:现在的安稳,是当年警察拼出来的。
看爽了盗窃场面,我还琢磨出点别的,这片子没把商业感和主题割裂开。
那些花里胡哨的偷钱手法,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让后面“打击犯罪”的戏更有分量。
毕竟只有知道这些贼多能闹,才明白警察把他们端掉有多重要。
光有好看的场面不够,这片子真正让我记牢的,是里面的人。
主线其实就两条,一条是警察抓贼,一条是“荣门”里争掌门,两条线拧在一块,把人性那点复杂全露出来了。
王安宇演的毕正明,一出场就跟个“正义标兵”似的,说话大嗓门,走路抬头挺胸,眼睛都不往旁边瞟。
结果呢?刚当一天警察,抓王彦霖演的花手时,就被人挑断了脚筋,直接从“神坛”摔下来了。
本来以为他得消沉,没想到片子没这么拍,他残疾后被人瞧不起,反而看清了警察到底是干啥的,不是靠警服撑着,是靠心里那股子正义劲儿。
后来有机会卧底进“荣门”,一开始还想着找花手报仇,慢慢才明白,警察要守的是法律的规矩,不是个人的恩怨。
这种成长比“一路开挂”真实多了,谁还没摔过跟头呢?
再说说花手,这角色真是让人又恨又叹。
片子开头就演了他小时候,是个要饭的,被警察抓了,结果他杀了警察,被四爷带走养着。
本来我觉得他就是个坏人,后来才发现不是,他的命从一开始就不由自己。
四爷手里攥着他杀人的案底,一直把他当打手用,从来没给过他上位的机会。
他不狠不行,不争就没活路。
搞不清的是,要是他小时候没当乞儿,没遇到四爷,会不会走另一条路?
还有张天爱演的大白桃,更是让人心疼。
她也是从小被逼着学偷东西,挨打受骂是常事,却偏偏守着“不偷老弱”的规矩。
看到有大姐带的抚恤金被偷,她让小弟把钱偷回来还回去;有人偷了老人的救命钱,她直接跟人翻脸。
她甚至一眼就看出毕正明是警察,却没揭发,还劝他别进“荣门”,她知道,这门一旦进了,道德和人性就全陷进去了,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
如此看来,片子里的坏人,都不是天生的。
“荣门”里的年轻人,大多是孤儿,那时候人贩子多,小孩的命跟草似的。
他们走上歪路,不光是自己的错,更是时代里那些没补上的窟窿造成的。
这也是片子最有东西的地方,它没只说“要抓贼”,更说了“为啥会有贼”。
打击犯罪,不光要管当下那些小偷,还得管未来可能出现的小偷;不光要抓具体的人,还得把催生犯罪的那些“环”给拆了。
现在打击犯罪比以前更细了,比如抓到未成年的罪犯,不是光处罚,还会帮着找家人、安排上学。
这大概就是片子想讲的吧,抓贼是本事,能让以后少点贼,才是真的厉害。
《毕正明的证明》没浪费“90年代反扒”这个老题材,它没拍得死气沉沉,反而用鲜活的人、带劲的戏,把“犯罪治理”的深层逻辑说透了。
它不光是部好看的商业片,还能让人看完琢磨琢磨事儿,这就比很多片子强了。
要是国庆档不知道看啥,这部真可以试试,说不定你也能从里面品出点不一样的东西。
来源:梦回迷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