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下次在银幕上哭的是一串代码,你的电影票还值回票价吗?”——这句疑问不是科幻预告,而是荷兰Particle6公司把AI演员Tilly Norwood推向经纪约谈判桌后,好莱坞的真实心跳。
“如果下次在银幕上哭的是一串代码,你的电影票还值回票价吗?”——这句疑问不是科幻预告,而是荷兰Particle6公司把AI演员Tilly Norwood推向经纪约谈判桌后,好莱坞的真实心跳。
Tilly的简历很“完美”:脸混了五位当红女星的黄金比例,声音用英国剧院级语料训练,社交账号每天发冰咖啡自拍,点赞量比不少二线真人还高。
Particle6在苏黎世电影节放出签约计划那天,现场记者第一反应是拍照发推,第二反应是抬头确认——还好,天花板没塌,只是不少演员心里咯噔一下。
美国演员工会隔天就甩出控诉:训练库里的微表情捕捉,疑似来自去年罢工期间被临时叫停的真人项目,数据没删干净。
工会算过账,如果一部中等成本电影把主角换成Tilly这样的数字人,剧组能省掉保险、餐食、超时片酬,合计约每天12万美金。
省下来的钱不进演员口袋,却可能让化妆师、替身、现场剧务一起失业,一条产业链被悄悄抽掉骨头。
Particle6的CEO埃琳·范德维登在采访里把话说得很白:90%成本砍掉,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永不衰老的超级IP”。
翻译过来,观众再也见不到偶像眼角的皱纹,也等不到“息影复出”的情怀杀,角色可以像牙膏一样无限续杯。
明星阵营迅速站队。
艾米莉·布朗特在柏林记者会上被问到AI表演,她没打官腔,只反问:“你记得住《泰坦尼克号》里哪串代码的名字吗?”台下记者哄笑,却没人能答。
技术派则回怼:观众记得住的是故事,不是毛孔。
两边都有理,尴尬的是夹在中间的编剧——如果角色可以一键生成,剧本里的“人物小传”还有谁看?
更现实的是,亚洲市场已经悄悄给Tilly们让路。
日本虚拟主播去年产值破50亿日元,粉丝为一场全息演唱会掏门票的速度,比抢五月天还快。
韩国CJ ENM被曝与Particle6接触,想把“数字孪生”做成偶像的退休Plan B:真人30岁退役,AI脸继续营业,粉丝的情怀续航到下一代。
中国短视频里,AYAYI这类AI网红一场直播带货800万,评论区照样刷“老婆”。
没人追问她的感情戏是不是来自某位真人的捕捉数据,算法只关心转化率。
好莱坞的防御看起来凶猛:四大经纪公司联合声明“拒签”,演员工会推动立法,要求片头大字标注“含AI表演”。
但立法速度赶不上迭代,Particle6已经在申报“情绪迁移”专利——把一位老戏骨的哭戏切片,嫁接到新人脸上,只需点“渲染”。
有人把这场对峙比作当年火车取代马车,演员担心成为被甩下的车夫。
但马车夫不会每天被拿去训练火车。
真人表演最值钱的不是五官,而是不可预测的即兴:罗伯特·德尼罗为了拍《爱尔兰人》反复NG四十次,那种疲惫感AI怎么抄?
可投资人会算,四十次NG烧掉的是真金白银。
短期看,罢工、立法、口水战能把Tilly们挡在片场门外。
长期看,只要有一个市场松口,数字人就会像盗版DVD一样泛滥。
Particle6的亚洲测试,其实是在找这块“松动的砖”。
观众手里握着最后的投票权。
下次点开流媒体,如果首页同时推送两部新片,一部是真人演的文艺片,一部是AI演的爽剧,会员费一样,你会先点哪个?
别急着回答,想想上次为了省三分钟,甘愿看AI解说电影而不是原片,答案已经写在算法里。
技术不会回头,行业只能加条件:要么给真人演员留一条生路,要么让观众学会为“人味”付溢价。
否则,银幕上再动人的眼泪,只是一串被标注为“悲伤0.87”的浮点数。
来源:铭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