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只攒下6亿,还不如当年一部烂片周末的零头”,这条热搜把邓超直接钉在“票房毒药”的耻辱柱上,可真正让人心里咯噔的,是原来连“212亿先生”也会被市场一秒翻脸。
“三年只攒下6亿,还不如当年一部烂片周末的零头”,这条热搜把邓超直接钉在“票房毒药”的耻辱柱上,可真正让人心里咯噔的,是原来连“212亿先生”也会被市场一秒翻脸。
把时钟拨回2015,《恶棍天使》被骂上4.0分,照样单日1.2亿,观众边骂边买票,图个乐呵。
现在呢?
《胜券在握》豆瓣6.7,笑点不低级,却连当年零头都摸不到——不是片子更好,是观众“原谅券”用完了。
综艺是原罪吗?
搜一下数据就明白:邓超在《奔跑吧》累计出场98期,微博搞笑短视频单条最高点赞480万,相当于把“老邓头”三个字刻进观众脑门。
心理学上叫“刺激饱和”,一旦脸和梗绑定,大脑会自动排斥他演“杀人犯”或“落魄棋手”,这不是偏见,是生理反应。
有人拿黄渤比,说《狂飙》帮孙红雷翻身,可别忘了,黄渤在《极限挑战》最红时,一年只接一档综艺,其余时间扎进《斗牛》《冰之下》磨戏。
邓超反着来,2021-2023综艺档期排得比拍戏密,市场当然把他划进“安全搞笑区”。
更惨的是选片节奏。
《中国乒乓》改档三次,错过情怀最热窗口;《刺杀小说家2》成本5亿,视效预算占60%,可猫眼想看人群18-24岁只占32%,主力观众早对“赛博东方”脱敏,钱砸在刀背上了。
一个冷知识:国庆档七天大盘同比跌11%,可同期《前任4》靠“都市情绪”稳拿10亿,说明观众不是不进影院,只想为自己的情绪买单。
邓超挑的“黑色幽默+特效”双面不讨好,精准踩空。
那还有救吗?
把放大镜对准张译就能看到活路:2020年后他几乎零综艺,每部戏保持“半年拍摄+三个月体验生活”节奏,票房累计冲破180亿,靠的是“低曝光+高信任”模型。
邓超手里还有《银河补习班》现实题材存货,如果敢剪成中小成本,放贺岁档保不齐就是下一个《人生大事》。
最后一记警钟来自资本圈。
某头部发行总监私下透露,现在片方给演员买保险,邓超的“票房对赌费率”已从2%飙到8%,跟流量小生同档,意味着投资人开始把他当“风险标的”。
再扑一部,等待他的就不是男主,而是“特别出演”甚至“导演请留步”。
观众向来无情,也最长情,只要他能像《烈日灼心》那样,把“半条命”交给角色,票房数字自然会回头。
毕竟,212亿不是运气,是曾经一次次把脸埋进泥土里换来的——现在不过是重新弯腰的时候。
来源:阿达看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