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仅1.2万,《火种》遭抵制,于朦胧去世,田海蓉成了众矢之的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01:23 3

摘要:谁能想到,一位年轻演员于朦胧的意外离世,在一个多月后的今天,竟然还能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甚至精准地波及到一部即将登上大银幕的电影——《火种》。

蝴蝶效应的威力,有时候真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谁能想到,一位年轻演员于朦胧的意外离世,在一个多月后的今天,竟然还能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甚至精准地波及到一部即将登上大银幕的电影——《火种》。

啡哥真的感觉,太不可思议了,就像是电影中的剧情一样。但是,它就是眼下正在发生的、让人唏嘘的现实。

一、事情的起因:于朦胧去世。

时间拉回到9月11日,演员于朦胧的骤然离世,让整个网络陷入震惊与悲伤。

在各方表达哀悼的同时,网友化身成为“神探狄仁杰”,关于事件细节的猜测也开始在网络蔓延。这其中,导演程青松被卷入舆论漩涡。

为了自证清白,他在9月12日凌晨,做了一件极不恰当的事:未经当事人同意,便截取并发布了与演员田海蓉的私人聊天记录。

就是这几张被删减、断章取义的截图,瞬间把田海蓉推到了风口浪尖。

程青松的本意或许是证明自己当晚的行踪,但他刻意保留了“吃晚饭”等字眼,却删除了“我在处理事情”这个关键信息。

从而,导致公众误读,认为田海蓉是他所谓的“时间证人”,甚至与于朦胧事件产生了某种莫须有的关联,如田海蓉参与过于朦胧的聚餐等言论。

9月29日,田海蓉发文称,她与于朦胧素不相识,就算是办案人员公布了后续进展,并通报排除了刑事案件的可能,仍然堵不住愤怒的网友。

于是,田海蓉成了那个“靶子”。一场针对她的、规模空前的网络暴力,就此拉开序幕。

二、事情的经过:田海蓉成了众矢之的。

在这场风暴中,田海蓉的处境堪称“无妄之灾”的典型样本。

刚开始,是隐私被公然侵犯,且语境被恶意扭曲。

程青松为了自保,单方面公开私人对话,让田海蓉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地成了一个复杂舆论事件的配角,并且是一个被赋予负面想象的配角。

然后就是不可控的网络人身攻击。网友们的“断案”热情高涨,开始了对田海蓉全方位的“研究”和攻击。

从翻出她早年的情感经历进行冷嘲热讽,到毫无底线地威胁其女儿的安全,再到她转发通报时,因为图片“没有水印”这种细节,都能被解读为“伪造证据”……

很明显,这已经严重超出了理性讨论的范畴,演变成一场充满恶意的集体狂欢。

随后,不管她做任何动作,都是错了。

田海蓉没有在第一时间回应,这被部分网友解读为“心虚”或“默认”;她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权起诉程青松及相关网暴者时,又被质疑是“炒作”或“小题大做”。

直到10月10日,她晒出完整的聊天记录、就餐小票等证据,清晰地表明她与程青松的晚餐时间为19:00-21:50,与需要证明的关键时间点不符,舆论才开始出现一些反转。

但彼时,巨大的伤害已经造成,并波及到她主演的电影。

三、蝴蝶效应开始:预售仅1.2万,《火种》遭抵制。

视线转到即将于10月16日公映的电影《火种》,这部电影来头不小,是一部精心打造的主旋律作品。

导演陈剑飞,主演富大龙、姜武,还有老戏骨王劲松、杜旭东等知名演员加盟出演。田海蓉在片中饰演赵纫兰这个角色,是此片的女主角。

一般来说,这样的题材和阵容,即便不能大爆,也应有一定的市场基本盘。可现在呢?该片上了总局专资并开启预售。

距离公映仅剩4天,《火种》的预售票房仅1.2万人民币,首映排片占比1.1%,这个数据,对于一部有如此阵容的电影来说,几乎是“扑街”的预兆。

还有让人想象不到的事,电影尚未上映,在豆瓣等平台就已经遭遇了明显的抵制,豆瓣直接关闭短评、长评和讨论区。

这部电影估计会是继《东极岛》和《731》后,今年第三部豆瓣不开分的电影,一句话,就是让大家不要参与讨论。

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布电影的定档信息,评论区一眼望去,全是抵制的声音:

如“抵制黑寡妇”,网友都给她取了个别名。还有人说“查查这个电影背后的投资公司,必然有田背后的资本。”

还有人直截了当,说她不配演这个角色,应该全网抵制,更有人直接把她定位成“劣迹艺人和争议艺人”,并要求下架这部电影。

话说,电影还没公映呢,要是下架的话,投资方不是血本无归嘛?

啡哥又去查了票务平台,抵制的声音同样很多,这都未曾观影,就直接打一颗星了。

说什么“坚信正义必胜!删不了我们的良知!删不了我们内心正义的火种!”并强烈要求下架。

不得不说,网友真是有才啊,不知道事件反转,打脸不?

这一切,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正深陷舆论漩涡的田海蓉。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抵制全部源于此,但时间点的重合、舆论情绪的传导,让“蝴蝶效应”的逻辑链变得异常清晰:

那就是于朦胧去世、程青松不当行为、田海蓉被网络人身攻击、公众情绪迁移,最后电影《火种》遭遇抵制。

当然了,把《火种》的预售票房1.2万,完全归咎于田海蓉事件,也有失偏颇。我们必须看到它身处的大环境。

近年来,观众对于主旋律作品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从曾经的普遍接纳,变得愈发挑剔。

暑期档的《南京照相馆》靠扎实的口碑实现了票房逆袭,然后就是赵林山导演的《731》靠题材取胜,这中间一大批主旋律电影全扑了。

包括管虎的《东极岛》、林超贤的《蛟龙行动》、高群书的《生还》、韩庚的《营救飞虎》,乃至陈凯歌的《志愿军3》终结篇,市场表现均未达预期。

这说明,观众已经厌倦了某种固定、主旋律式的叙事,要适当减少这类题材,要不然后续亏的会更多。

四、啡哥想要说一点。

于朦胧的离世是一场悲剧,值得所有人哀悼和反思。但围绕此事衍生出的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更值得我们深思。

当悲剧发生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尊重事实、相信办案人员的专业调查,还是任由猜疑和阴谋论占据头脑?

当我们对某个事件感到愤怒时,我们的矛头,应该指向确有过错的当事人,还是可以毫无顾忌地殃及无辜,甚至对其家人进行不堪入目的攻击?

当我们手握“键盘”时,我们是否给了当事人解释和通过某些途径解决问题的空间与时间呢?

程青松为自保而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无疑是错误的开端。而部分网民不加甄别、肆意发泄,将错误无限放大,最终让一部凝聚了众多创作者心血的电影,也面临着不公正的待遇。

既然办案人员都已经给这件事定性了,于朦胧的母亲也通过相关账号发布了意外去世的信息。但有部分网民还在怀疑事件的真实性。

质疑是公民的权利,但你不能逾越边界,不能以“正义”之名,行伤害之实啊。啡哥呼吁大家,在网络发声:切忌三思而后行!

五、结语。

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一个不幸的意外事件,经过一系列错误的传导和放大,最终让一部电影和一个演员承受了本不该他们承受的重压。

田海蓉和《火种》的遭遇,是这个时代舆论场复杂性、情绪化和破坏力的一个缩影。

真相需要时间沉淀,优秀的作品也值得被公正对待。在一切水落石出之前,或许我们最应该做的是:

来源:呆呆电影精彩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