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幕上的曹操牵着流浪狗,与汉献帝君臣一心,而历史上的屠城记录悄然消失,易中天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纯真”的曹操,却激怒了观众与学界。
银幕上的曹操牵着流浪狗,与汉献帝君臣一心,而历史上的屠城记录悄然消失,易中天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纯真”的曹操,却激怒了观众与学界。
“曹操真是盖世大英雄!”一位小观众在看完《三国的星空》后激动地拉着父亲说。父亲欲言又止,最终只憋出一句:“电影而已,不是历史。”
这个场景成为易中天编剧并监制的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引发争议的缩影。
2025年国庆档,这部曾打着“三年打磨”“历史考据”旗号的作品,陷入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危机。
《三国的星空》在国庆档预售初期曾以243万元预售票房领跑,但截至9月24日累计票房仅突破7600万。更为惨淡的是,有报道指出这部耗资1亿的作品最终票房仅收回3000万。
排片率从首日18%暴跌至8%,杭州某影院甚至出现“爆米花收入不够空调电费”的窘境。
票房低迷尚未平息,一位科幻作家的猛烈炮轰让事件彻底发酵。
他直指影片“三观不正屁股歪”,毫不留情地吐槽:“《三国的星空》还不如叫《曹操的茅坑》更合适”。
他认为曹操的人物设定“离谱到意淫伪造”,并连带提及易中天“鼓吹中华文明3800年”的旧论,质问“武大老公知能编出什么好剧本”。
易中天的学者身份成为这部电影获得关注的重要原因,也成了争议的焦点。当一位被公众视为“历史专家”的学者,用完全主观的视角重构历史,其产生的误导性远超普通影视作品。
电影彻底改变了曹操的气质。历史上复杂的枭雄在片中变成一个天真烂漫、受尽委屈的“草根英雄”。
《三国演义》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牵着名叫麦子的小狗、充满温情的角色。
为维护这一全新的曹操形象,影片抹去了他在重要历史事件中的表现。其中最具争议的,是对曹操屠杀徐州事件的彻底回避。
《后汉书・陶谦传》明确记载,曹操在徐州的屠杀波及三县,数十万男女遇害。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琅琊郡正是这场屠杀的重灾区,而诸葛亮的家族恰在此时仓皇逃离家乡。
影片还完全删除了曹操刺杀董卓后杀害吕伯奢全家这一标志性事件。类似地,屠杀徐州、杀害董承三族、处决怀孕的董贵人等史实均被“留白”。
历史上的曹操写下“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现实中却留下了“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的血色记录。这种撕裂感本是曹操形象的核心,却在影片中被刻意弱化。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曾将曹操概括为“可爱的奸雄”,而在《三国的星空》中,曹操已然不再是“可爱的奸雄”,成了彻底的“忠臣”。
电影对衣带诏事件的改编尤为大胆。历史上,衣带诏是汉献帝试图除掉曹操的密诏。影片中却有了一段神奇的改编:
汉献帝原本写道:“若彼不臣,持此诏,诛杀曹操。”可是董承却撕掉了第一行,变成直截了当的指令:“持此诏,诛杀曹操。”
如此一来,君臣间的嫌隙被诠释为一场误会,一切都是坏人的挑拨。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得知衣带诏后,曹操竟陷入精神危机。直到官渡之战危难之际,汉献帝亲临前线向曹操表白心迹,说他九岁当皇帝,受了太多委屈,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多心了。
北大历史系甚至将影片当作反面教材,指出“回避暴行就是架空历史,动画不是历史纸尿裤”。毕竟,大众能接受艺术加工,但无法容忍核心人设的彻底颠覆——尤其是出自以“懂三国”著称的易中天之手。
有观众一语道破:“当剧情需要面对曹操的历史争议时,影片选择直接跳过;当需要强化曹操的正面形象时,又大量加入虚构的感人细节。这种处理方式,已超出合理艺术加工的范畴。”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全片戏份最多的配角竟是一只名叫“麦子”的狗,甚至还有落泪的高光时刻。
当波澜壮阔的乱世史诗被压缩成“三人一狗”的家庭伦理剧,三国IP的精神内核已然流失殆尽。
互联网上流传一句话,易中天吐槽了刘备一辈子,抹黑了刘备一辈子,却将曹操描述成刘备的样子。
来源:细辉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