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影的宏大叙事中,有些故事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志愿军》三部曲便是其中之一。它以全景视角,带我们回溯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年代,感受保家卫国的热血与牺牲。而终章《志愿军:浴血和平》,更是将这段历史的厚重与深沉,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让我们深刻
在电影的宏大叙事中,有些故事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志愿军》三部曲便是其中之一。它以全景视角,带我们回溯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年代,感受保家卫国的热血与牺牲。而终章《志愿军:浴血和平》,更是将这段历史的厚重与深沉,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和平的珍贵与不易。
陈凯歌导演在21世纪20年代投拍《志愿军》三部曲,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创作任务。抗美援朝这段“立国之战”的历史,时间跨度大、事件繁杂,如何在结构和视点上进行创新,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难题。最终,三部曲以“雄兵出击”“存亡之战”与“浴血和平”三个主题,划分战争进程,构建起各自的戏剧性。这种结构,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让观众在宏观叙事中,感受战争的波澜壮阔,又能在微观层面,体会到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
不同于近年来多数新主流电影借助其他商业类型范式来叙事,《志愿军》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路径。它的叙事时间跨度大、结构复杂,更多地是在桥段和元素层面借鉴商业类型,而非简单挪用模式。前两部埋下众多人物线索,如同长篇小说般,悠悠然展开,直到第三部《浴血和平》才一齐收束,让全片的叙事和主题得以彻底完成。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考验着观众的耐心,更展现了创作者的雄心与魄力。
《志愿军》三部曲塑造了一组有血有肉的普通官兵群像。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符号,而是有着平凡情感和伟大信念的个体。影片通过对“选择”“代价”“牺牲”与“和平”等议题的讨论,将宏大的信仰概念拆解,融入到小人物的故事中。参谋李默尹与其儿女的“小家”,在历史进程和亲情羁绊的双重驱动下,他们的命运成为故事的重要线索。观众跟随他们穿越火线,感受战争中的分离、团圆与生死两隔,体会到“保家卫国”这一传统议题在当代的深刻变化。
在故事架构上,《志愿军》三部曲暗含了几个抗美援朝作品的经典文本。李默尹一家的故事,有着《英雄儿女》的影子;松骨峰一战,是对《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全新演绎;《浴血和平》中上甘岭一战与黄继光的段落,则是对《上甘岭》的重述。但《志愿军》并非简单的重述,而是革新。它强调战争中人的处境,用细枝末节写透具体情感,在价值层面更强调“记住”,唤起我们对为国牺牲者的纪念和尊重。
影片中的各个角色,都有着复杂的人物弧光。新兵杨三弟从因失误连累战友,到成长为勇敢的战士;松骨峰战役离开战场的杨传玉,最终重上前线完成自我救赎;南洋华侨赵安南,在饱经战事之后,直言要回家尽孝,充满温情。而武器专家吴本正与张家兄弟的故事,更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戏剧性。吴本正要报恩的张孝文已牺牲,他培养的是同名同姓者,最终活着的张孝文道出真相,希望战功也属于牺牲者,这一情节令人动容,也点明了历史是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融合。
《浴血和平》将视角聚焦于“和平终战”,展现了“和平”的代价和意义。孙醒的故事线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从松骨峰一战的幸存者,成为“失忆战神”,在停战谈判阶段,他选择放下枪谴责敌人的非正义侵略,却遭冷枪暗算。中立区谈判代表住所遭夜袭,姚庆祥遵守国际公约却被刺杀,他们的死亡是对“和平不易”最深刻的象征。
影片的尾声,展现了停战倒计时时中国兵与美国兵的喜悦,活着的欣喜与回家的渴望,不分国度,没有边界。这一表达反战的情节,与那些猛煽对立情绪的“打仗片”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当兵不是为了打仗,过太平日子才是普世追求。
《志愿军》三部曲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和平的深刻礼赞。它让我们明白,和平是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倍加珍视。当我们走出影院,心中满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和平的向往,这便是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
来源:娱乐圈最靓的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