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爱得不行,有人骂它装X,这部奇片到底如何?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20:40 1

摘要:这部片有些特殊,有些话必须放前面说——它不是烂片,但我们不推荐,除了因为一些戏外的压榨演员传闻之外,电影本身也不适合大部分人,它只会给极少数观众带来很好的体验,倒不是说观看门槛很高,而是它在风格类型上过于“特别”,绝大部分观众应该都无法接受。

金城武从一张放在隧道中间的床垫上醒来,洗漱,吃早饭。

这场戏有什么隐喻,有什么信息量,甚至有什么意义吗?

没有。

本文作者/灰白

写在前面

今晚继续聊国庆档,《风林火山》。

这部片有些特殊,有些话必须放前面说——它不是烂片,但我们不推荐,除了因为一些戏外的压榨演员传闻之外,电影本身也不适合大部分人,它只会给极少数观众带来很好的体验,倒不是说观看门槛很高,而是它在风格类型上过于“特别”,绝大部分观众应该都无法接受。

我给大家讲个开场你们应该就明白了,开场就是我们封面的剧照——

金城武演的角色从一张放在隧道中间的床垫上醒来,洗漱,吃早饭。这场戏有什么隐喻,有什么信息量,甚至有什么意义吗?

没有,甚至后面再也没有出现过,纯粹为了配合一种末日的氛围感,这样没有意义的氛围场景在电影里到处都是。

当时我们看的那一场观众看到这个开头都懵了,同一排的情侣甚至点亮手机看了一下自己有没有买错票。中途很多报着香港枪战爽片的预期来的观众,基本都提前退场了。

所以,要不要去看这个片子,取决于你看到这种东西的反应,如果你觉得莫名其妙,那你很可能不是这片的受众,如果你能接受,甚至产生了好奇,那也不妨一试。

我们还特地看了下比较能代表大部分普通观众的抖音平台讨论区,好评两千多条,差评一千多条,但这些差评里比较多出现的字眼是“看不懂”“看不明白”,这在其他电影的差评区是比较少见的,也再次说明这部片子的受众群体确实不大。

我们会按照老规矩,优缺点,两方面都聊聊,大家也可以看完文再考虑。

已经看完这部片,隐隐约约觉得喜欢的,可以读一读,你会确认你的喜欢,不喜欢的,你也可以读读,这里有你的嘴替。

《风林火山》

说了半天,这部片子到底拍了什么?

一种绝望的情绪。

以往我们看到的故事里,绝望通常是一种形容,对人至绝境的形容,对人失去前进方向的形容,是经过一定的波折发展而来,推到极致的状态。

而在导演(也是编剧之一)的麦浚龙这里,绝望变成了一种恒定的感受,一种笼罩整个香港的氛围,没有前因,也没有后果。

观众能看到的感受到的,只有绝望,以及绝望的人会做的事,暴力,殴打,杀戮,隔阂,算计,敌对,逐利。

这种做法同时导致了两种结果:正是因为一开始就抵达了这种绝望的境地,所以很多寻常警匪片里无法加入的,最靠近人性暗面的残酷表达,这片里俯拾即是。人物的表演,乃至似乎被冻结的语气,都是表达的一部分。

但也因为缺乏绝望的起因,缺乏希望灭绝的过程,故事和人都被绝望这一意象所统领,注定谈不上多么好看和深度。

前一种结果是它无法忽视的优点,后一种,就是它无法省略的问题了。

正文

不妨就从开头说的电影开场聊起。

李雾童从隧道里的一张床上醒来。他不是真的住在隧道,而是把隧道作为自己卧室设计的一部分,空旷,满眼的灰色,人和事物之间隔得很远。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导演在刻意制造一种间离感,将日常事物进行反直觉搭配,构建一个有点异样的世界。

这种间离贯穿全片,雪粒飘飞的香港,没有生气的霓虹街道,末日废墟般的建筑,人与物什之间存在大量空白,好像所有物事都不存在连接的可能性。

视觉设计上的这种异样,跟片子里人物状态的异样是同一的。

警察王志达奔赴在处理无差别杀人案件的路上,和常规警察一样,他在了解具体情况,也参与讨论,但他的状态是我们从传统警匪片里不可能见到的——一脸厌倦,没有一丝对案件本身,对死伤者的关心。

后面一个警队卧底因精神疾病炸了医院,电影放了一段卧底曾跟王志达打电话的闪回,王志达对卧底的抑郁症,也未曾表达半点关怀。

包括李雾童爸爸刚死于爆炸,李雾童就开始跟警方谈判,试图争取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可见冷漠在电影里不是特例,而是常态,甚至是所有时间线上的常态,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

这些异样都指向同一个表达,这座城市,这些人都已经死了,或快死了,没救了。从影片一开始,他们就进入了绝望的阶段。

这种对绝望的普遍性刻画,是第一层,第二层是编剧从绝望出发,给了观众看待寻常事物的辩证视角。

最明显是对暴力和血腥。

铜锣湾剿灭匪徒的枪战,还有缉毒的枪战,电影都运用了大量的俯拍和远景镜头,中间还往往隔着物什,没有给到任何人的主观视角,有意地制造疏离和混乱。

这与传统枪战的热血和刺激背道而驰,观众不需要代入任何一方,也不需要分清谁正谁邪,暴力只是暴力,导演想让暴力和血腥回到原初的意义。

还有死亡。

对枪战中人物的死,电影用了俯拍和侧拍,没有对伤口和对疼痛表情的特写,就只是隔着一定距离,如同上帝凝视大地一般,看着人物抽搐或死去。

对痛感的弱化,也是对人物主体性的弱化,所有人就像挣扎在命运棋盘上的棋子,被各种力量所摆布,没有输赢可言,直到彻底失去抗争的筹码。

还有情感关系。

在失去希望的处境里,人性里的欲望会被置于前,而最先被放弃的往往就是情感,包括亲情。

这一点同样是颠覆性的,因为面对绝境,大部分人会把寄托放在某一种情感之上,但在这片里,导演想说的是在绝望的人身上,爱无法存在。

王志达一直说要赚钱带女儿移民,但他的欲望盖过了亲情,在最危险的时候也要去找毒品。

李雾童哥哥对贩毒的欲望大于兄弟情,包括程文星和杀手团队,程文星会把女孩摁在水里,让她看清楚“这里没有你想要的家人”,这不只是为了帮她厘清幻想,更是拒绝团体内部产生纠葛的可能。

没有羁绊,没有软肋,没有退路。

这样的表达映照了人和人之间连接的脆弱性,也是借人类的绝望提出另一种可能性,或许情感关系本身就是社会上行状态的产物,它更多地存在于风平浪静的盛世。

电影还有一层表达,就是借着绝望,把人物符号化,去提出无数种道德下坠的可能性。

程文星,是一个虚无的杀手,会为了挣钱做所有事,包括杀身边人。

李雾童是“小丑”的符号,他报复王志达的手段是停止毒品供货,让所有吸毒者去寻找尚有存货的王志达。和哥谭一样,这个世界病了,小丑是用混乱,疯狂证明人性的不堪一看,证明底层人生的无望,而李雾童利用了这种混乱,普遍的绝望是他的工具,他是小丑的下一个可能的阶段状态。

狄文杰则是政府的代言人,是清理者的符号,他最后杀了李雾童和哥哥,代替政府清创且掩埋真相。

这几个人物符号之间看似无关,实际互为镜像,或者说电影里所有人都互为镜像。

狄文杰也是程文星,杀身边人人从不犹豫。李雾童也是王志达,都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程文星和他那几个同伙更不用多说。

尽管他们各有职业,但因为这些精神层面的同一性,身份似乎就只是他们在绝望中,各自寻找的一点意义,既无关善恶,也无关政治理念。

从他们身上所能看到的,是文明与希望的失去,会比世界末日更先到来。

而影片的问题,也出在这些寓言式的表达之中,我们能看到情绪,看到绝望中对人性乃至一切的辩证,但我们看不到真实的人,真实的痛苦,所以绝望只是绝望,不可能上升到真正的悲剧性。

人物是绝望处境下的符号,可是人的绝望本就不可能是同一种,必定存在阶层、贫富等具体处境的差异,这里面全被抹掉了。

王志达一开始就是消极厌世的,我们不知道他遭遇了什么,又是什么让他甘愿当黑警。

李雾童的人生履历也是空白的,我们只知道他想要拿到继承集团的位置,后面想要停止贩毒,转而卖药,但他为何如此选择,缺乏解释。

所有人都好像漂浮在悲伤的美学形式之上,他们抽烟,聊天,随时杀人,但你很难相信他们真的存在于现实之中,很难联想到任何具体的形象和场景。

直到电影结束,这些人依然面目模糊。

故事本身也缺乏力度,一切都是从绝望这种情绪,蔓延开了一场探讨,但没有足够坚实的主干。

电影铺给我们看的这个城市是堕落的,无序的,警察卧底患上抑郁症和精神疾病,连桥言集团内部的人也吸毒,但电影始终没有去回答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黑暗?

我们只能从隐晦的台词里找线头,比如“李家把这里当游戏场,政府比李家更会玩这个游戏”,比如“世界怎么变成这样了?”王志达的回答是“什么时候变过?”还提到刘思欣作为精神医师,曾接诊制造爆炸案的警察卧底,但也不了了之。

这里面暗含对政府强权的指责,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但都没有得到充分呈现,政府在毒品这件事上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警察、财阀、民众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发展到极端状态的,我们一无所知,也就不可能把破碎的线头,拼接成一个足以跟前面说的绝望情绪相匹配的主题。

只能说就我个人而言,对这部终究是可惜多于不满,里面关于绝望的情绪,我很难把它单纯当作奇观。

从这个意义上,它没有一个好的故事,但留下了一些少见的,好的观察。

配图/《风林火山》预告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