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燃哭,谈判线拉垮?志愿军,终章的优与憾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0:34 1

摘要:我看完第一感觉是这片子特像“映像版史书”,该有的史实一点没落下,但也因为想把啥都装进去,毛病也挺明显,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片子的好与坏。

国庆档最后一部大片《志愿军,浴血和平》终于上了,作为系列终章,有前两部打底,现在预测总票房能到7亿左右,拿国庆档冠军基本没跑。

我看完第一感觉是这片子特像“映像版史书”,该有的史实一点没落下,但也因为想把啥都装进去,毛病也挺明显,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片子的好与坏。

这片子的结构是真简单,几乎就是按年份拍的,从1951年往后,枫川里高地拉锯战、上甘岭战役,一直到最后签停战协议,全给你串起来了。

而且还特意分了战场和谈判两条线,想拍出“边打边谈”的张力,比如运输兵赵安南这个角色,前两部里他是爱国华侨,想拉满一百趟货就回家。

这一部里他本来快够数了,新任务来了还是留下,结果运输庆功用的大红花时被炸死了,那红花碎片飞得到处都是,本来是给活人庆功的,最后成了给死人的祭奠,这场景多戳人啊。

本来想好好感受下这份难过,但后来发现镜头马上切到朝鲜特务要暗杀中方首长,刚上来的情绪一下就断了。

这种拍法优点是完整,哪年哪月发生啥都清楚,但缺点更明显,看的时候像翻历史年表,全是碎片,没个连贯的情绪,你刚记住一个人的牺牲,下一个事件就来了,根本没时间细品

不过要说片子里最明显的问题,还得是战场线和谈判线没搭好,战场线拍得是真够劲,孙醒在中立区骂美军被枪杀,黄继光堵枪眼守上甘岭。

还有张孝文和吴本正打坦克,这些镜头看完能记好久,走出影院都能想起那种热血和悲壮,可谈判线就差远了。

本来以为能看到啥精彩的外交博弈,结果全程都是美方蛮横离席,中方被动应对,比如李克农一开始说会传小纸条指导策略,我还挺期待的,结果就传了张“不动如山”,之后再也没别的了。

到最后签协议时,一句“结果是打出来的”,直接把谈判线的价值给弱化了,我查过真实的停战谈判。

从1951年谈到1953年,光军事分界线、战俘遣返就谈了好久,哪能这么简单?片子把谈判线当陪衬,挺可惜的,本来能拍出更多层次的。

但即便有这些毛病,这片子也有个地方让我觉得比前两部强,就是它敢聊“和平”到底是啥,没只喊口号,片子里有两个角色特别有意思,翻译队的林月明和李晓。

林月明一开始特理想主义,总说“放下仇恨才能有和平”,还盼着签完协议回家见儿子,可后来身边人一个个牺牲,自己身体也垮了,她的理想慢慢就剩“撑到签字”的倔劲。

李晓呢,哥哥牺牲、爸爸失踪,一开始根本不想跟美方谈,总说“这么多人死了,这就是和平吗”,还有个细节我印象很深。

中方在谈判场外用石头摆了只和平鸽,林月明说“站在高处就看清了”,结果美方直升机直接落上去,鸽子碎了一地,这场景太真实了,和平哪是靠理想就能来的,是被现实反复磋磨出来的。

片子最后那段,我觉得是全片最有味道的,停战协议签了,李晓拿着爸爸留下的钥匙回家,万家灯火亮着,可她再也等不到父兄了。

这一刻我才明白,和平不是没代价的,它是带着裂痕的,可正因为这样,才更该珍惜,还有个镜头,中立区里有个小孩乱跑,他不懂啥叫边界,也不懂战争仇恨。

林月明说“和平总会像小孩子一样跑过来”,这句话挺暖的,就算现在有再多矛盾,和平总归是大家想要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总的来说,《志愿军,浴血和平》不算完美,叙事碎、双线失衡这些问题都挺明显,但作为系列终章,它没只停留在拍战争场面,而是挖了挖和平的门道,把和平的复杂、沉重都摆了出来。

要是想了解那段历史,或者想琢磨琢磨和平到底意味着啥,这片子值得去电影院看看。

来源:壹点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