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片冲奖!白百何从“小妞女王”到艺术片,凭啥破圈?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2 14:28 2

摘要:张律导演两部新片都进了主竞赛,还全是白百何主演,成都拍的《春树》要冲东京“金麒麟奖”,峨眉山拍的《罗目的黄昏》更直接拿了釜山最佳影片。

最近东京、釜山电影节挨着办,影坛出了个挺特别的事儿。

张律导演两部新片都进了主竞赛,还全是白百何主演,成都拍的《春树》要冲东京“金麒麟奖”,峨眉山拍的《罗目的黄昏》更直接拿了釜山最佳影片。

我刚刷到这消息时还愣了下,白百何啥时候转去拍小成本艺术片了?以前看她演的都是《捉妖记》《外科风云》这种强情节作品,现在突然换了路子,还一下拿出两部,这反差感还真有点意思。

后来查了查才知道,这两部片的缘分挺巧,张律先找白百何拍了《春树》,拍完去峨眉山休息时突然有了新灵感,干脆又找她拍了《罗目的黄昏》。

剧情上俩片也各有侧重,《春树》讲的是北漂女演员回成都,结果连方言都不会说,成了家乡的“外地人”,《罗目的黄昏》里她演的“小白”,收到消失三年前男友的明信片,好奇跑去了明信片上的地方。

本来想这俩片会不会太像,看了点资料才发现,核心都是讲女人找自己,但劲儿不一样,一个是“融入的难”,一个是“寻找的迷”。

这俩片最让我在意的,是白百何的表演细节,张律导演的风格本来就淡,预告片里全是她跟王传君、刘丹穿街走巷聊天的镜头,没什么大冲突,全靠小表情撑。

但她愣是演出了差别,演《春树》时,邻居夸她漂亮,她背脊挺得直直的,点头都带着点矜持,演《小白》跟妈妈走一块儿,背是微微拱着的,眼睛还老瞅着地面。

以前看她演《外科风云》里的陆晨曦,觉得她就该是雷厉风行的样,说话办事都带劲儿,现在看她卸了那股“铠甲”,演疲惫又迷茫的普通人,反而更真实。

这不是演技退了,反而是更会演了,生活里谁还没在某个时刻蔫儿过啊?不用喊不用哭,一个体态就能把情绪传出来,这本事真不是随便谁都有。

从这俩新片往回捋,会发现白百何的演艺路其实一直挺“反套路”的,早年间她靠《失恋33天》火的时候,直接把“小妞电影”这类型带起来了。

那片子才800多万成本,最后拿了3亿多票房,搁现在看数字不算顶流,但回报率是真吓人。

更关键的是,那会儿国产商业片基本是男演员的天下,观众买票很少冲女演员去,她硬是打破了这个壁垒,成了少有的“票房号召力女演员”。

现在回头看《失恋33天》,她的演技特点其实早露出来了,不是那种咋咋呼呼的类型,说话不拿腔拿调,表情动作都像身边人。

就说黄小仙接分手电话那场戏,她身子单薄得像没力气,眼里含着泪还硬撑着镇定,那股子“嘴硬心软”的劲儿,像极了我们茶水间里那个需要抱抱的同事。

这种“生活流”的演法,看着没难度,其实特别考验功力,得把自己揉进角色里,不能有一点“演”的痕迹。

后来她演的角色也一直在变,《家的N次方》里的赵雯,功利又现实,一点不藏野心,《妈阁是座城》里的梅晓鸥更复杂,明明恨赌博,还一次次陷进跟赌徒的感情里。

本来想这种“恋爱脑”角色容易招骂,结果她演出来,反而让你觉得梅晓鸥是“清醒地沉沦”,哪怕倾家荡产,也是自己选的,眼泪要流也是自己准的,这种劲儿,其实跟她本人那股“不服输”的性子挺像的。

有意思的是,她的角色变化,其实跟我们对“女性成长”的理解特别同步。

最早乔乔是“男人身边的装饰”,后来黄小仙开始有自己的脾气,再到梅晓鸥能自己扛事,现在新片里演的都是“隐于生活的普通人”。

不再只围着感情转,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很显然,她没把自己困在“小妞电影女王”的标签里,反而跟着时代一起往前走。

更难得的是,她明明差一点就进“百亿票房俱乐部”了,却转头去拍艺术片,现在不少女演员愁没戏拍,要么只能演妈妈辈,要么就盯着红毯博眼球。

她倒好,自己找新赛道,跟张律这种导演合作,靠演技说话,这步棋看着“慢”,其实挺聪明的,艺术片不看流量,只看本事,反而能让她的演技更显出来。

不管最后《春树》能不能拿金麒麟奖,白百何这波转型已经挺成功了,她最厉害的地方,是能在商业片里加生活质感,又给艺术片添上可触摸的温度。

她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些年女性的成长,也照出了女演员的另一种可能,不用靠红毯,不用盯流量,只要有演技,愿意琢磨角色,就能在任何赛道上发光。

毫无疑问,这样的女演员,不管到哪个阶段,都能活得漂亮。

来源:奇史怪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