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国庆档最富争议的电影《731》,在舆论漩涡中走出了令人惊叹的反转曲线。从上映初期遭遇180万条模板化差评,到后来凭借33.7%的超高上座率倒逼影院增加排片,最终累计票房突破16亿——这本该是内容价值与市场表现双赢的典范,却无端承受着"消费历史""借爱国圈钱
今年国庆档最富争议的电影《731》,在舆论漩涡中走出了令人惊叹的反转曲线。从上映初期遭遇180万条模板化差评,到后来凭借33.7%的超高上座率倒逼影院增加排片,最终累计票房突破16亿——这本该是内容价值与市场表现双赢的典范,却无端承受着"消费历史""借爱国圈钱"的苛责。
这样的指责不仅脱离事实,更暴露了对电影创作规律的漠视。导演赵林山耗时11年查阅史料,三易其稿的创作历程,教育部将其纳入"开学第一课"的教育价值,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激增的参观人流,都证明这部作品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激活民族记忆的文化事件。当哈佛东亚中心证实影片中"鸡蛋奖励"的档案细节,当观众在社交媒体自发解析200多张731基地平面图时,我们看到的正是电影作为大众媒介无可替代的传播力量。
有人将"商业成功"与"历史表达"对立起来,这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绑架。精良的特效需要资金支持,严谨的考据需要时间成本,广泛传播更离不开专业营销——《刺杀小说家2》1.56亿的惨淡票房恰恰证明,没有商业回报的创作难以持续。电影票房的20%直接转化为专项历史研究基金,这种"商业反哺情怀"的良性循环,难道不比空谈理想更有现实意义?
更值得玩味的是差评话术中的双标逻辑。当某些人以"影响中日友好"为由攻击影片时,却对日本右翼论坛组织刷分、外务省施压删改镜头的事实视而不见;当人们挑剔个别特效瑕疵时,却刻意忽略60%差评IP集中在东京的异常数据。这种选择性失明,恰恰印证了导演的初心——在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当下,我们需要用最具传播力的方式守住记忆防线。
真正该被讨论的,是如何建立更成熟的内容评价体系。当《731》带动8万观众自发前往罪证陈列馆,当无数年轻人在片尾字幕亮起时肃然起立,这些远比票房数字更能衡量作品的价值。商业与情怀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互相成就的共同体。毕竟,最好的爱国教育,永远是让正确历史观走进商业院线的主战场。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