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达米安·豪瑟做了一件看似矛盾的事。这位瑞士肯尼亚籍导演用AI创作了一部电影。而这部电影的核心情节。却是关于一位女演员挑战导演。拒绝使用AI拍片。这种张力。恰恰是《蒙比公主的记忆》最迷人的地方。
AI破局,非洲叙事,蒙比公主的记忆革命
达米安·豪瑟做了一件看似矛盾的事。这位瑞士肯尼亚籍导演用AI创作了一部电影。而这部电影的核心情节。却是关于一位女演员挑战导演。拒绝使用AI拍片。这种张力。恰恰是《蒙比公主的记忆》最迷人的地方。
故事设定在2093年的非洲。战争后的乌玛塔王国。年轻纪录片制片人库维来此记录创伤。他遇见了自由奔放的女演员蒙比。一场关于艺术与技术的辩论。演变成命运多舛的恋情。最终。公主逝去。但她的记忆。以某种方式留存下来。
低成本。高概念
豪瑟直言不讳。没有AI。他永远无法拍出这部电影。灯光。阴影。肯尼亚海岸的真实景象。结合AI构建的未来世界背景。他使用“80年代和90年代的旧技术。他们只是在图像中绘画”。这种手法。经济。却充满想象力。
这不仅是技术实验。更是叙事革命。“好莱坞总是在讲述全世界的故事”。豪瑟说。但现在。通过AI。非洲电影人能自己掌舵。讲述自己的故事。不仅是非洲。更多不同的视角。将得以展现。
AI作为创意伙伴
豪瑟的实践并非孤例。全球范围内。AI正重塑影视工业。在中国。AIGC导演罗翀使用主流大模型软件。“文生图”。“图生视频”。几分钟内生成5到10秒视频。他的团队分散各地。线上协作。很多人原本并非影视从业者。门槛。确实降低了。
贾樟柯在AIGC短片《麦收》中探索AI可能性。俞白眉用AI重新诠释钟馗。创作《百鬼勿扰》。张艺谋更成立AI小组。筹备《三体》电影。技术浪潮。奔涌而来。
工具。还是创作者?
但关键问题浮现。AI是创意伙伴。还是人类创造力的取代者?法国导演吕克·贝松认为。AI是“很好的工具”。但无法创造出真正原创的作品。因为它只能基于现有素材创作。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也强调。“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然而。竞争焦点正在转移。当AI工具成为标配。比拼的将不再是“掌握工具”。而是“创造价值”。创作者需要更懂AI的“脾气”。找到提示词的输入规律。技术迭代极快。“这个月学的东西可能下个月就过时了”。不断学习。是唯一选择。
轻量化生产的未来
AI催生了新工作流。一个小团队。甚至一个人。在AI加持下能成为一支生产链。导演王子川以精简团队完成《雏菊》。他认为AI拓展了叙事新维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语言。非线性工作流成为可能。一些环节。如配音。可能需要前置。
这对独立制片尤为利好。资源有限的创作者。能更低成本地实现视觉奇观。幻想类题材受益明显。从《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到《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AI在科幻奇幻领域应用成熟。但现实题材同样可行。《喵心归处》保留自然肌理。证明AI不限于特定类型。
挑战与边界
现阶段AI创作仍有明显局限。镜头流畅度。角色一致性。独特视觉风格的建立。都是挑战。俞白眉坦承。现阶段的AI创作或只能称为“涂鸦”。但探索过程弥足珍贵。
AIGC应用师温维斯指出。语义理解、生成质感和速度。是待提升的三方面。本质上。AI仍是辅助角色。讲故事的能力。美学感知。艺术表达。仍是人类的核心竞争力。是“行业+AI”。而非“AI+行业”。
新叙事。新可能
回到《蒙比公主的记忆》。它的意义远超技术演示。它关乎话语权。非洲视角的自我表达。它提出诘问。在技术便利时代。创作的初心何在?蒙比公主的质疑。是每个创作者的自省。
正如资深电影人所说。我们需要“与狼共舞”。与AI共同成长。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技术历来推动电影进化。AI时代。人文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蒙比公主的记忆。或许正是我们对电影未来。那份忐忑又期待的。共同记忆。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