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震耳欲聋》:这不是 “小众叙事”,是2700万人的真实人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16:58 1

摘要:国庆期间,由饶晓志监制、万力导演、檀健次领衔主演的电影《震耳欲聋》上映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残疾人领域新闻宣传报道的记者,这部电影预告发布时,我就决定要去看看。

国庆期间,由饶晓志监制、万力导演、檀健次领衔主演的电影《震耳欲聋》上映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残疾人领域新闻宣传报道的记者,这部电影预告发布时,我就决定要去看看。

看完后,我和很多观众有同样的感受,剧情惊喜不多,情节基本都能猜出来。从叙事上来讲,能完整地揭示现实,这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可电影本身就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社会意义高于剧情本身。

影片所揭示的主题是多样的,法律、反诈,残疾人融入社会面临的困境、理想与生存的冲突、欲望与良知的拉扯、人性的复杂多面性,权益受损时是否该选择发声……这里仅讨论残疾人融入社会面临的困境。

剧照

听障朋友不是没有能力发声,而是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

先讲一个关于听障朋友的故事,这是从一位特教手语老师那里听来的。这位老师有三十多年从教经验,据他说,先天的或年龄很小就失聪的听障朋友,思维方式与健听人有所不同,这受制于他们的语言体系,比如许多社会规则他们就无法理解。

他举了个例子,在他从教初期,安排几位听障同学为班级联欢会购买零食,买回来时他们口袋里都塞满了瓜子,一边笑着嗑瓜子一边把买来的零食交给老师。老师发现瓜子就是他们买来的零食中的一部分,当时有点生气,质问他们为什么要未经允许先吃大家的零食?学生们告诉他,是因为好吃。原来,他生气也没有用,几位学生根本不懂为什么不能未经允许先吃班级用来开联欢会的食物。

老师慢慢地才了解到,这些听障同学从小所在的成长环境里,没有家人教他们这些社会规则,因为这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家长来自偏远山区,有些是听障人,有些不是。听障家长本就不理解这些规则,即使懂手语也不可能教孩子。非听障家长不仅在和孩子沟通时存在语言障碍,而且偏远地区困难家庭遇到听障孩子,对他们的养育往往停留在活着、不生病,不懂也不会去深究怎么教孩子社会规则。

二十多年后,老师在工作中发现,随着时代发展,以上这种简单的问题慢慢在特殊教育的发展中逐渐消失了。这从教育的角度说明,如果社会给予听障人士足够的支持,他们能够突破身体局限,融入社会发展,甚至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之一。听障人士中,不乏为社会做出贡献、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人。

然而,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支持并不足以让他们发挥更大的潜能。《震耳欲聋》中展示的手语律师,全国仅有约20人,远不能满足超2700万人听障群体的需求。片中,潘阿姨受骗后愤怒走进派出所报警,却因不识字、派出所没有人懂手语,还未报警成功就因被威胁而放弃,反映出教育支持的缺失和社会服务体系的缺口。

影片用一句台词“听人的世界如果是5G,聋人的世界就是2G”,表明听障人士获取信息的速度更慢,这不仅是他们更加容易受骗的重要原因,还反映出科技发展的进程中,缺少对他们需求的考虑。

影片中展现的社会支持缺失还有不少,如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发声困难,是因为“世界比想象中冰冷”。

影片同名插曲里有一句歌词,“世界比想象中冰冷”。自影片点映起,就有不少声音表达出“主题过于小众”“边缘人士的事离大众太远”“他人的问题与我无关”等观点,其冷漠的态度,印证着这句话的真实性。

受制于语言体系的局限性、社会支持的缺乏等,听障人士遇到困难时在客观上发声困难。同时,因为思维差异,健听人士如果不主动、不长期与他们打交道,难以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毫无经验地与他们沟通,没有想象中容易。影片里的两位CODA(聋人父母的健听子女)能成为利益与正义两端的关键人物,都是因为他们足够了解听障人士。

正因如此,社会的冷漠会加剧听障人士与世界的鸿沟,听障人士在发声后如果得到的反馈是漠不关心,他们也许不再发声,世界对他们的了解将会越来越少;了解越少,理解越少,冷漠则会越来越多。

因而,听障人士需要的不仅仅是发声、破除障碍、被听见,更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用理解和良知,为他们和世界搭建沟通的桥梁。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完影片后,一定会去主动了解他们、为他们做点什么,双向奔赴的作用一定大于他们单方面的发声。

海报

社会为残疾人朋友提供的支持,不仅适用于他们,还具有长期性、普适性。

最近几年,聚焦残疾人朋友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不止《震耳欲聋》一部。

对此,很多健全人可能会想,从人口占比上来说,残疾人朋友只是这个世界上的“少数派”,社会花大力气为他们提供支持,真的值得吗?比如无障碍环境建设,有人认为使用率不高,性价比低。有影评甚至说这类影片道德绑架,强行绑他们去关注残疾人,这种思想不仅冷漠,而且狭隘。

其实,长远来看,人生的意外太多了。健全人发生意外或者遭遇疾病就有可能导致残疾,有谁能百分之百保证导致残疾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国每年新增残疾人约200万例,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有74.67%由后天因素导致。

另外,一个简单的无障碍通道,真的只有残疾人朋友需要吗?延迟退休政策引发讨论时,有网友调侃说自己30年后可能要坐着共享轮椅去上班,但以目前国内的无障碍环境,轮椅出行究竟有多困难?有多少人了解?又有多少人去了解过?

因此,我们今天为残疾人朋友所做的一切,日后也许会用在自己身上。这不是诅咒,更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人性如此,只有触及切身利益时,人才会真的警醒。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亮亮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

来源:梦回迷城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