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泰勒・斯威夫特的专辑配套电影《歌舞女郎的正式发行派对》以全球3.28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引发热议,其中北美市场贡献3300万美元,国际市场斩获1300万美元。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周末打算去影院看片,点开综合票房平台的榜单时,你或许会发现一组跨地域的票房对比格外醒目。
泰勒・斯威夫特的专辑配套电影《歌舞女郎的正式发行派对》以全球3.28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引发热议,其中北美市场贡献3300万美元,国际市场斩获1300万美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北美周末票房榜的格局,泰勒这部非传统电影直接登顶,把同期上映的两部传统影片远远甩在身后。
尤其对比明显的是,有巨石强森加盟的特效片《粉碎机器》,票房只拿到4280万人民币,连泰勒新片的零头都没赶上。
手握明星、特效这些传统优势的影业公司,为啥会在这场票房较量里输给一部非典型电影?这份差距,细看下来确实有点扎心。
有意思的是,泰勒这部电影的突围,从一开始就没按传统套路来,一般电影会提前几个月官宣。
还会在周四晚上或周五早上开预映场拉热度,但《歌舞女郎的正式发行派对》是两周前才突然宣布要在影院放映,连常规的提前场都没安排。
即便这样,由AMC娱乐控股公司发行的这部卡拉OK电影,还是稳稳拿了北美周末票房冠军。
之前行业追踪机构BoxofficePro预估它北美能拿3500万美元,最终成绩虽差了200万,但考虑到筹备时间这么短,这个表现已经超出不少人的预期。
更关键的是,这部电影刚好踩中了观众的情感需求,它没搞复杂的剧情,反而把粉丝关心的内容都打包放了进去。
既有新歌《奥菲莉亚的命运》的音乐视频,也有拍摄MV时的幕后花絮,还穿插着泰勒自己对新专辑《歌舞女郎的生活》的感想。
这种像陪着粉丝一起拆专辑的内容设计,让影院变成了粉丝的线下聚会场,大家跟着歌词视频合唱,看到幕后片段会欢呼,这种参与感是很多传统特效片给不了的。
反观《粉碎机器》,虽然有巨石强森、艾米莉·布朗特这些明星撑场,走的却是传统综合格斗传记路线。
受众基本集中在男性群体,没能让更多不同类型的观众产生共鸣,最后票房不仅远低于1000万美元的预期,还得提前转到流媒体平台播放。
传统类型片的压力,其实不止《粉碎机器》这一部,华纳兄弟探索公司旗下的《一战接一战》。
这周票房只收了1100万美元,比上周直接跌了49%,就算有成熟的制作班底,也没扛住市场的冷遇。
而泰勒的电影能有这样的表现,和AMC与她的老交情也分不开,这不是双方第一次合作。
2023年AMC发行的《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全球票房直接冲到2.617亿美元,成了史上最成功的演唱会电影,单北美首映票房就有9320万美元。
值得提一句的是,AMC首席执行官亚当·阿隆和泰勒的父母是好友,这种紧密的关系让双方在内容发行、排片资源上配合得更默契。
比如这次《歌舞女郎的正式发行派对》,AMC就为它争取到了不少黄金放映场次,行业里的人对这场票房较量的解读,其实能帮我们看清差距的本质。
Comscore市场趋势主管保罗·德加拉贝迪安说,泰勒精准抓住了影院作为文化聚集点的属性。
粉丝不用特意去看演唱会,在影院里也能聚在一起互动,这种低成本的集体快乐是很多传统影片没注意到的。
FranchiseRe撰稿人戴维·A·格罗斯也直言,这样的票房成功其他音乐艺术家很难复制,因为它不只是一部电影,更像是粉丝和偶像之间的情感纽带。
而Fandango分析总监肖恩·罗宾斯对《粉碎机器》的失利评价也很客观,它的问题不是撞上了泰勒的电影。
而是本身缺少能吸引不同观众的点,没能像泰勒的电影那样,把去看片变成一件粉丝觉得必须参与的事。
其实十月的影院市场,本来就不是靠场面大不大取胜,就像德加拉贝迪安说的,十月和夏天的爆米花电影不一样。
这个时候观众更看重内容有没有质感、够不够特别,而不是特效够不够震撼。
泰勒的电影刚好踩中了这个节奏,它没想着让所有人都喜欢,而是把目标受众的需求做到了极致。
但传统特效片还在依赖明星+大场面的老模式,没跟上观众在颁奖季前夕更偏爱有温度的内容的需求。
所以与其说传统影业输了,不如说它们还没适应新的市场逻辑,泰勒的电影证明,影院不只是放剧情片的地方,还能成为承载情感、连接人群的空间。
而传统影片如果还困在特效至上明星万能的想法里,忽略观众真正想要的情感共鸣和参与感,未来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票房不如预期的情况。
这场3.28亿和4280万的差距,说到底是懂观众和按惯性做事的差距,谁能更贴近现在观众的需求,谁就能在市场里站稳脚。
来源:星河倾城曲